為了生活更美好|通威集團發布第一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近日,通威集團發布第一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報告緊扣通威“綠色”主線,從綠色農業、綠色能源、綠色運營、綠色合作、美麗中國建設五方面,追溯了通威“雙綠色”道路的起源與發展,展示了企業對飼料、食品、光伏、化工等產業與社會、環境關系的思考、理解和行動。追溯和總結的目的不只在于展現成果和榮譽,更在于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重新思考商業與國家社會的關系,以更好地指引企業前行之路。
俗語說: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賣豆腐。
講這句話的人,大概沒有體會過漁民的艱辛。
魚的狀態瞬息萬變,對養魚人精力要求極高,要操心的事情非常多。常常凌晨三點起,深夜伴月歸,有時甚至住在水塘邊,24小時密切關注天氣、環境、設備問題,觀察水質水溫變化,跟蹤魚呼吸、吃食、排糞的情況。
精神緊張還不算,體力也要跟得上。一袋飼料重50公斤左右,魚生長關鍵期喂養量數以噸計。飼料要準確拋灑到魚能吃到的地方、不能分散更不能過于集中。如果池塘養著不同種類的魚,那更麻煩了,每種魚吃的飼料都不一樣,要準確分時段、用量、位置飼喂。
終于等到捕魚豐收時節,還有一場硬仗要打。漁民身穿笨重的水衩下塘插網,一邊排水,一邊收網,將聚攏起來的魚拉上岸。這個活沒有力氣不行,更不可只講求蠻力,否則造成魚刮傷、逃脫,不僅人繁復勞作,魚也賣不出好價錢。即便這樣,漁民間也流傳著“一年收獲都買了飼料”的無奈自嘲。
正是由于目睹了這種付出與回報不成比的艱辛,通威集團創始人劉漢元才下決心要改變現狀。38年前,他從養魚技術改造開始,走上了一條不曾止步的創新求索之路。
從綠色農業到綠色能源,創新探索不曾止步
認識到水產養殖業受制于薄弱的基礎和凌亂的飼喂配方,劉漢元從縣城一家小小的飼料公司出發,不斷完善培育、加工再到銷售的水產產業鏈,逐步建立起龐大的水產行業王國。今天通威擁有遍布全國各地及海外地區的250余家分、子公司,穩坐中國水產行業第一把交椅。劉漢元不僅取得商業的成功,更促進了水產養殖業的高質量發展。中國水產養殖產量多年成為世界第一,并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二,也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國家。
通威在農業領域取得矚目成績后,劉漢元又將目光放在了新能源領域。2006年,劉漢元敏銳察覺國家能源結構轉型的趨勢,開始正式涉足光伏能源領域。他希望借新領域的開拓,讓通威占據新技術高地,也將自身立足的商業領域與國家需要、社會需求更緊密地結合,讓技術能造福青山綠水的家園。
他做到了。如今“光伏”已經成為通威一張耀眼的名片。通威擺脫了光伏技術和市場受制于海外的雙重牽制,打造了上游高純晶硅生產、中游高效太陽能電池片生產、下游光伏電站建設與運營的垂直一體化光伏王國,形成了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光伏新能源產業鏈。企業壯大的同時也推動了中國光伏產業從跟隨到領跑的發展。
2020年,通威連續17年入選中國品牌國家隊行列,以1002.67億元再創品牌價值新高。從2004年的19億元到2020年突破千億元,通威品牌價值在短短17年里增長了近53倍。
如今通威在綠色農業、綠色能源為主業的“雙綠色”發展道路堅定耕耘,正式發布第一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以綠色農業、綠色能源、綠色運營、綠色合作、美麗中國建設五大篇章,講述企業用創新助推農業現代化、能源結構轉型的努力,以及將綠色融入運營、加強合作對話、參與社會公益的成果。這本報告既是通威對過往成績的總結,更是對自身商業角色、社會角色的解讀和思考,以社會價值解讀企業使命、以商業視角審視企業責任、以社會責任提升品牌厚度,為企業高質量發展、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觀照與借鑒。
從做好“一袋料”到養好“一條魚”,科技守護舌尖上的品質
報告顯示,2019年,通威飼料及相關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67億元,飼料銷量490.05萬噸,同比增長15.75%,其中水產飼料同比增長21.31%。而根據中國飼料工業協會統計,同期全國水產飼料同比增長僅為0.3%。通威之所以能在“非洲豬瘟”肆虐、自然災害頻發的不利背景下實現逆勢增長,與其產品品質、服務能力和科技養殖模式密不可分。
為提升漁業生產效率,通威將優質飼料產品與科學的養殖方法結合,搭配智能化、數字化養殖管理系統,利用智能設備系統可以實時監測池塘溶氧、水溫、PH、氨氮等,設備連結增氧機、投耳機,根據檢測到的天氣、環境、喂養指標變化自動精準調節、精準投喂。這一切在移動APP上操作就可以完成。
為了隨時回應、解答養殖戶的問題,通威還搭建了線上通心粉社區、通心粉直播間,將養殖戶、專家、技術與服務團隊匯聚起來,為用戶提供養殖、管理、線上問診甚至財務算賬等全周期服務。
目前,通威已建立起以“苗種繁育—飼料營養—動物保健—綠色養殖—食品加工”為核心的安全可追溯現代水產產業鏈,利用科技手段實現對食品從育種、養殖、流通、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的全程品質管控,保障消費者舌尖上的健康。旗艦產品“通威魚”是成都地區家喻戶曉的品牌,榮獲“中國消費者信賴品牌”等獎項,2019年“通威魚”產品銷售收入達到1.14億元。
(通威智能養殖系統)
從蟄伏跟隨到創新超越,光伏助推能源結構轉型
回憶涉足光伏領域時,劉漢元說:“我清楚地記得,進入多晶硅行業的時間點是2006年12月19日。當時我在北京,感覺PVC產業已落人后,但新能源還沒有真正開啟,我們認為社會需求、環境壓力等因素對產業的發展有利?!?/p>
2004年時,中國多晶硅的產量僅60噸,全球總產量達到24000噸,市場和技術都被國外廠商壟斷。隨著需求不斷增長,多晶硅價格從2000年的9美元/公斤飆升至2006年100美元/公斤,在當時引來一大批資本涉足光伏領域。
劉漢元沒有因為利潤就盲目投入,而是逐步選擇光伏產業上、中、下游三個關鍵端口突破,開啟了原材料多晶硅生產、太陽能電池片制造、光伏電站建設運維的布局。特別是在終端,將光伏電站建設與通威水產行業優勢結合,全球首創“漁光一體”發展模式,實現了“漁、電、環?!比S收。
一切在如今看來順理成章,但是路途并不總是順暢。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多晶硅出現產能過剩,價格開始大跌,很多光伏企業開始關閉、投資者退出。劉漢元沒有像其他人那樣關閉工廠,而是等待市場價值理性回歸。十幾年后,一批投入光伏的資本不知去向,通威通過穩健運營、技術創新,將高純晶硅、太陽能電池片打造成了全球標桿。
報告顯示,通威高純晶硅年產能超8萬噸,單月出貨量超過8000噸,居全球第一。平均生產成本不斷降低,讓清潔能源原料實現廉價、穩定、易獲得。
在電池片制造領域,通威已擁有合肥、成都、眉山、金堂四個基地,總產能達到27.5GW。僅成都基地,智能制造無人化生產線每天可生產高效電池片超過700萬片。在其25年的生命周期內累計可提供約5475億度清潔電力能源,相當于三峽水電站現有裝機容量5.5年發電量總和。報告顯示,2019年,通威電池連續3年出貨量全球第一,效率、成本、穩定性等各項指標達到行業一流。
終端“漁光一體”創新模式,將通威漁業與光伏業完美結合,在廣闊的水面搭建光伏電站,在水下實施智能養殖,既解決經濟發達地區用能需求大、可供清潔發電土地少的矛盾,又最大限度發揮魚塘效益,保護水質的同時提升魚的品質。通威“漁光一體”園區中,沒有一處垃圾,所產出的所有東西都是有價值的。魚類的糞便有智能化的設備清理、回收,可用于周邊菜地施肥。報告顯示,2019年,通威累計建成“漁光一體”發電項目60余個,裝機并網規模超過2GW,光伏電站綜合全成本優化至3.5元/W左右。
(通威太陽能智能制造生產線)
守護山水,回饋社會,家國情懷初心未變
通威光伏產業高速發展、開始尋求建設新的多晶硅工廠時,不少地方政府曾拋出橄欖枝,但通威仍決定將新工廠建在水電為主要能源的四川。建工廠必須考量能耗,為什么不去煤炭電力價格更便宜的地區?“說實在的,煤炭稅收未來可能會被繼續調高。但我還是不想讓大煙囪和煤礦作為我們的光伏電力來源?!眲h元在一次采訪中回應道。
這樣堅定的綠色理念,早已融入企業基因。報告顯示,為解決飼料生產加工環節的廢氣異味問題,通威通過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實現生產過程中尾氣循環利用,減少了排放和異味。在高純晶硅生產環節,采用“第五代永祥法”“反應精餾法”,探索出一條全封閉式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生產過程“零”廢棄物排放。位于成都的太陽能電池片生產基地,應用世界首條工業4.0生產線,實現全自動無人智能制造,每生產一張高效太陽能晶硅電池碳排放僅為0.04千克。
企業還積極與環保組織合作,參與環境治理。報告顯示,2018-2020年,通威三度挺進青藏高原無人區、走進長江源,為綠色服務站、環境保護站建設光伏發電系統,解決了高寒高海拔地區用電難題。
2007年,劉漢元在全國首次提出“光伏扶貧”概念,先后提出了《關于用光伏產業推動我國精準扶貧的建議》《建議集中化、規?;茝V光伏扶貧項目》等全國兩會提案、建議,通威開始探索利用光伏能源支持落后地區發展的模式。2007,通威與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合作開啟“思源工程·陽光計劃”,捐贈5000萬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相對集中的山區農村送去清潔電力、帶來豐厚收益。該項目獲得中國慈善領域政府最高獎“中華慈善獎”。實施十多年,已讓四川甘孜理塘、新疆阜康、河北豐寧等多地居民受益。
報告披露了通威將光伏與落后地區實際情況結合的“漁光一體”“牧光一體”“農光一體”創新扶貧模式,讓老百姓享受免費的電能和收益,提升就業技能、帶動產業發展。僅通威在內蒙古敖漢旗木建立的光伏扶貧項目,每年發電量達1.4億千瓦時,可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125億元,帶動旗內4133戶貧困戶增收。
(通威在理塘縣建設的光伏電站,持續向牧民和寺院無償提供清潔電力)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提出企業家要增強愛國情懷,勇于創新,誠信守法,承擔社會責任,拓展國際視野。通威在劉漢元的帶領下,努力踐行習總書記的期望?!白非笞吭?、奉獻社會”是通威一直踐行的企業宗旨,在企業發展之外,如何站在時代高度,將企業與國家期望、社會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思考、實踐、擔當,這是通威今后發展道路上將持續回應的問題。
↓點擊鏈接,閱讀《通威集團2019年社會責任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