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到“錦鯉”, 臨港文化產業入局城市競爭

臨港為何選擇楊超越?

責任編輯:鄧麗萍

楊超越落戶上海臨港雖然在網上掀起罵戰,但也能看到各地圍繞文化產業的搶人大戰拉開帷幕。而在這場城市競爭中,后來者臨港有何優勢,又面臨什么壓力?

11月24日,上海臨港發布引進的第五批特殊人才名單,今年22歲的楊超越赫然在列。此事被媒體報道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11月25日下午16點,“楊超越落戶上?!钡脑掝}被吵上了微博熱搜第一。有些網友嗆楊超越干啥啥不行,撿漏第一名,學歷不高也成功落戶上海;也有聲音支持上海真正做到英雄不問出處,創新人才政策觀念。

公示截圖 

11月25日下午微博熱搜榜單

可在楊超越在被爭議捧上頂流之后的11月26日,臨港也成功蹭了一波熱度,沖上這個月來輿論關注度的高點。

12月4日百度指數對楊超越和臨港搜索量的數量對比圖

和今年6月同樣落戶上海的李佳琦不同,這次臨港引進楊超越顯然不是為了讓她像李佳琦那樣直播賣貨,而是指望楊超越這條錦鯉能帶起來臨港的文化產業。事實上,文化產業的搶人大戰早已風起云涌,后來者臨港想要入局又有何優劣?從城市競爭的角度看,擺在臨港面前的又是一條什么樣的路?

進擊的上海和“有錢任性”的臨港

最近康巴小伙丁真剛被推上風口,就成為當地宣傳大使,簽約國企,憑一己之力帶動四川文旅,深入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更可見明星IP已經成了文旅產業的一大驅動力。

臨港商業和文體旅游處處長冀曉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說:“希望楊超越能帶動更多的文化資源和更多創新創業的年輕人來到我們臨港新片區?!边@也能從一個側面看出臨港對文化產業人才的渴求。對臨港來說,楊超越落戶事小,她所能帶來的流量和文化產業集聚,才是臨港引進楊超越的真正原因。

上海在2017年就曾提出目標:未來五年,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左右,基本建成現代文化創意產業重鎮。到2019年,上海更是強調推進亞洲演藝之都、全球影視創制中心等建設。

如此目標之下,上海各個區也更是毫不放松。傳統的老城靜安區也一邊玩傳統文化,一邊打造現代戲劇谷發展影視行業。稍偏的奉賢區則是瘋狂搶人,郭德綱、吳亦凡、賈靜雯和周筆暢的工作室都能在奉賢區找到。此外,楊浦區的Bilibili總部則更是名聲在外的龍頭文化企業,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文化藝術人才。

而這個宏偉的目標對于臨港顯然絕非易事。2018年設立,2019年才得到中央總體方案的臨港,在文化產業上儼然就是一張白紙??梢哉f臨港既沒有任何產業基礎設施,又很難從上海的高等教育里獲得文化人才,也更不如上海別的區有社會氛圍上的優勢,再加上文化產業分類復雜,細分內容繁多,臨港被迫只能靠“錢景”砸出來文化產業的“前景”。

所以細讀臨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可以發現,它幾乎覆蓋了文化創意產業中所有的核心產業。更加硬核的是,每種細分產業的優惠補貼都白紙黑字地明碼標價,字字都是“真金白銀”。

臨港文化產業發展政策 (上海臨港微信公眾號/圖)

而在引進人才上,臨港更是把能用的手段都用到極致。在戶口上有直接落戶和居轉戶等政策,經濟支持上對有影響力的文化藝術工作室給予最高超過150萬的補貼,如若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培養基地,更給予最高300萬的補貼。

臨港文化產業發展政策 (上海臨港微信公眾號/圖)

試想別的省市看到臨港這個補貼力度,估計也只能感嘆一句:“臨港,你不講武德”。

固然資金實力雄厚是臨港的優勢之一,可作為一個國家級自貿區,更開放更傾斜的政策也會給臨港文化產業帶來活力;而且臨港位于上海這個中國的金融中心,給新興的文化產業投資融資無疑更加便利,僅僅是這兩點所對應的“對外文化貿易和文化金融服務”就占據了臨港文化政策中的44%;

再其次臨港從零開始,沒有歷史羈絆,就像楊超越一個演藝新人參與進《創造101》里,沒有包袱只做自己最終也成功出道。而有這些“裝備加持”的臨港或許真能夠后來居上,成功入局這場文化產業的城市競爭。

所以,此時再看楊超越,這個曾經半年內為自己的經紀公司創造至少6000萬價值的巨大IP,或許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她會被臨港認定是“特殊人才”了。與其說是楊超越選擇了臨港,倒不如說是臨港選擇了楊超越。

文化產業城市競爭,如何突圍?

作為當今朝陽產業的文化產業前景廣闊,無疑是當今全國各地政府爭相支持發展的“香餑餑”。除了上海,全國各省市也都在不斷加碼對文化產業的投入,以期借文化產業的實現城市經濟發展的新舊動能轉化,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對人才資源的持續吸引力。

各地文化產業政策 (文化產業評論微信公眾號/圖)

同時各省市也有各自不同的基礎和稟賦,雖然在資源面前一起競爭,但總體上還是走著有自己特色的路。北京依托其首都地位和豐富的高教資源,在新聞信息、文化傳播和創意設計領域打造出了特色的主導產業。此外,這幾年頗受看好的杭州,一方面借助阿里和網易等互聯網企業拓展新興文化產業的產業鏈,同時也借助浙江衛視和橫店影視城等傳統媒體等大IP來打造城市品牌形象,為新興的文化產業提供關鍵的市場和渠道資源。

而縱觀這場文化產業戰場上的城市競爭,搶到行業中的優秀人才依然是突圍的關鍵。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極其依靠人才,尤其是頂尖人才的產業鏈帶動效應,這也決定了其更加考驗一座城市在人才引進、培養和支持方面的能力。

作為一座“移民城市”的深圳,其近幾年文化產業的發展可謂是蒸蒸日上,從以往的小漁村一躍成為當今的設計之都,變成中國設計人才的大本營。有數據現實,深圳如今擁有的各類創意設計企業總數超過5萬,從業人員接近100萬人,并覆蓋設計領域的各個分支,總體發展水平在國內也處于領先地位。

而在發展歷程中,深圳也有著和臨港類似的困難和優勢。困難上,深圳也經歷過產業基礎薄弱,又缺乏頂尖高校教育資源的階段;而在優勢上,深圳和上海都是我國政策上的開放高地,毗鄰香港走向國際,再加之金融資源的支持,讓文化產業得到投融資的便利,而且珠三角的傳統工業制造能力,為文化產業發展打下基礎。

對比之下,可見臨港確實和發展之初的深圳有相似之處,但也不應完全借鑒深圳的成功經驗。就產業基礎與定位上看,深圳是主打創意設計,而上海臨港則要在上海的產業定位語境中思考自身的定位。如上海規劃建設演藝之都和影視創制中心,所以當下的臨港才會去搶楊超越這樣一個自帶流量池的綜藝IP,為符合其定位的文化產業培育基礎。

但是和全國其他發展時間較長的城市相比,臨港無疑還沒被貼上“黑馬”的標簽,也尚未在這場城市競爭中培育出自己最硬核的實力。但弱勢同時也是優勢,年輕的臨港可以借著政策寬松,拿出沖勁和雄心,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業,像當年的深圳一樣,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

網絡編輯:郭倩倩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