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不娶女不嫁,兩娃各姓一方
張欣婆婆在聽說她父親要以兩頭婚為小輩辦婚禮、并讓兩個孩子隨女方姓時,她迅速召集親戚,召開了一場家族大會。
生完大娃后,周玥和母親帶著孩子去表弟家,兩人當時就孩子該如何稱呼周玥表弟產生了爭執。母親要求叫“叔叔”,周玥則認為應該叫“舅舅”。
“我父母對兩個孩子都挺好的,但就是會經常提醒我:和誰姓今后就繼承哪家的財產,警惕二孩長大后搶奪哥哥的財產?!?br />
(本文首發于2021年01月0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何海寧
沒有彩禮、沒有嫁妝,辦婚禮時,司儀沒有提及“男方迎娶、女方出嫁”之詞,只是說一對新人組建了自己的家庭,祝賀百年好合。
如今,陜西女孩張欣還記得2017年婚禮時的場景。她也記得,在婚前,夫妻雙方家庭還約定:生育兩個孩子,其中第一個隨男方姓,第二個隨母親姓。
她的丈夫是江西客家人。這一婚姻模式打破了兩地原有的傳統。為此,男方在婚前召開了一整天的家族大會。而在女方的父親看來,這是對“女性在家庭的付出和價值的一種肯定”。
他們倆目前住在西安。在中西部,這種名為“兩頭婚”的婚姻模式仍很稀奇,但江浙滬農村及郊縣地區則早已盛行。家住上海市臨港新片區的顧易峰就向南方周末表示,如今身邊近九成的人都是如此,“對于獨生子女來說,這已經是約定俗成”。
據武漢大學社會學專業副教授劉燕舞及其團隊自2009年以來的考察,兩頭婚形式不僅在江浙滬,四川、湖南等地亦有分布。這一悄然流行的婚姻方式,已在改變中國傳承千百年的社會關系。
男不言娶,女不叫嫁
蘇州女孩周玥還記得2016年婚禮前的一個細節。公公婆婆送來兩萬元以表心意,但被她的父親拒絕了?!耙驗閮深^婚是不收彩禮的,可能我父親也是不想讓我們欠著對方吧?!敝塬h告訴南方周末。
周玥和丈夫是同村人,兩家距離很近。通過她的姑姑介紹認識后,相戀、結婚、生子。這個新家庭即是“兩頭婚”,在當地,兩頭婚又稱為“并家”,男不言娶、女不叫嫁,意為兩家并一家。
按照蘇州兩頭婚傳統,男女雙方需要各自置辦婚房,婚后不定期回兩家輪住。兩人結婚后,周玥與丈夫采取輪換的方式,這周兩人住在她的娘家,下周便住在婆婆家。而生育孩子后,按照婚前的口頭約定,大孩隨她姓,二孩隨父姓,兩小孩把外公外婆都喊為爺爺奶奶,由雙方祖輩共同撫養。
這是一個典型的兩頭婚家庭。而在南方周末的多方采訪中,這一家雙方的家庭背景亦帶有普遍性。周玥和丈夫都是獨生子女,兩人所在的蘇州相城區,自1985年開始,大量房屋被拆遷,原址之上制造業及化工業工廠開始興建。當地居民大多分到一筆拆遷補償款以及一到兩套安置房。周玥家拿到兩套,而她丈夫家雖然沒拆遷,但在城區早已購置了一套商品房。
這種傳統在當地已經延續多年。不過,對于來自甘肅省天水市的李江軍來說,最初他感到很新奇。
李江軍與來自蘇州的妻子在大學相識相愛,目前兩人均在江蘇省鎮江市當老師。2006年,兩人“并家”成婚。在婚前聽說這種模式時,他從妻子的親戚朋友處了解到,這在當地已經屢見不鮮。
在雙方父母的溝通下,他們很快達成一致:婚后如果只生一個孩子,就跟妻子家的姓,如果兩個孩子,就各姓一方?!氨M管我所在地區傳統觀念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汪亞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