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關于首都選址問題的爭論

首都選址問題,民國時期有過數次爭論。在新發現的國民政府中央設計局專家論證的密檔中,北京、南京、西安、武漢四個備選建都城市清晰浮現,建都選址內幕揭開。

(本文首發于2021年01月0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民國時期北京哈德門外街景。

國都通常是對一個國家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稱呼,也是政治文化中心所在。溢美的表達為首善之區。歷史上的習慣稱呼是都城、國都。1927年4月 18日,國民政府奠都南京。中國歷史悠久,留下西安、洛陽、北京等多個王朝的故都,國民政府便將南京稱為首善之都。這樣,中國人的政治生活中就有了“首都”的稱呼。

首都選址問題,民國時期有過1912年、1927—1928年、1935年、1941—1943年、1946—1947年五次爭論。在新發現的中央設計局專家秘密論證的密檔中,北京、南京、西安、武漢四個備選建都城市清晰浮現,建都選址內幕揭開。

孫中山主張:南京

辛亥革命之后,“建都議起,南北殊言”。針對孫中山等主張建都金陵(南京)的主張,章太炎在1912年初致信南京參議會,列述金陵建都的五害。他明確主張建都北京,若遷都金陵,廣大的北方失去了文化和政治經濟中心的影響和統治力,政府“威力必不能及長城以外”,是一害。文化的影響力不及,“是將北民化為蒙古”,是二害。若袁氏被迫南遷,日俄會乘機侵及東北,中原失重,國體將土崩瓦解,是三害。政府南來,蒙古諸王相擁戴,使南北分裂,是四害。若政府和使館南遷,耗資極大,民窮財盡,是五害。因此,章太炎提出,“謀國是者,當規度利病,顧瞻全勢,慎以言之,而不可以意氣爭也”。更不能“忘國家久安之計,而循朋友利祿之情” (馬勇編《章太炎書信集》第438-439頁)。從后來的實際情況看,遷都南京后,蒙古分裂、日軍侵占東北等問題,都被章太炎說中了。

畢業于南京高師的商務印書館地理教科書編輯張其昀,1927年5月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中國國都之問題》,為學術界第一次給南京建都所作的論證。他認為北京官吏腐敗,積重難返,人文與物力都不及南京,加上風沙肆虐的環境,和缺乏海道的不利因素,不宜為首都。南京高山、深水、平原并有,有國際交通的便利,人文優勢巨大,最適宜建都。1928年,張其昀被聘為中央大學教授,隨后20年間,他撰文十篇,堅持為南京建都鼓吹。

1928年間所發生的建都問題論爭,起因于1928年6月吳稚暉在上海市黨部第七次“總理紀念周”的演講。他在演講中披露了國民黨南北軍事集團之間關于在南京、北京建都問題上的意見分歧。他說在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中以蔣介石為首的北伐主力與以馮玉祥為首的東征主力在徐州會師時,馮玉祥首先向蔣介石、吳稚暉等人提出了國民政府應從南京遷都北京的意見。

由于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曾在南京定都,到了1928年6月全國統一之時,南北軍事集團在建都選址問題上展開了爭執。國民黨尤其是蔣介石軍事集團的勢力和利益在江浙,此時又依靠江浙財閥的經濟支持。所以這時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