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蘇軾:在禹和淵明之間

蘇軾是矛盾的。讀他的策論,讀他的亭臺記,感覺到其間的張力。他的策論論人論事,是儒與縱橫家的結合,是積極、用世的,而亭臺記表達的人生態度,則多有道家逍遙的意味。他和乃弟都尚儒家的“浩然之氣”,卻又透著道家閑逸的性情。

蘇軾追求內心的自由,同時感受到責任對自由的限制。他的自由依賴于環境,是有條件的,“有所待”的,而不能做到莊子“無待”的自由。

責任編輯:楊嘉敏

假如蘇軾沒做過徐州太守,換一個能吏,或者也會有熙寧十年秋的抗洪成功,但絕不會有《放鶴亭記》。

重讀蘇軾此文,又一次驚艷于它的文采,想到蘇公在徐州的事跡。所以這次來徐州游,主要是追隨蘇公行蹤,見蘇公之所見,感蘇公之所感。最先游覽的就是云龍山、放鶴亭。

云龍山在徐州城南,呈環狀,遠看如云中長龍,忽隱忽現,起伏蜿蜒,所以叫云龍山。龍頭在東北,其勢較高,而于西南曳尾,山勢逐漸隱退?!斗批Q亭記》說,“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果然。那“西山之缺”,就是飛鶴從西面出山的地方。

云龍山環抱的,是云龍湖。蘇公詩文,都沒有云龍湖一說,但提到過“石溝”。石溝原在云龍山下,云龍湖是新中國建立后在石溝基礎上擴建的人工湖,據說有兩個杭州西湖大。我們來的時候湖面結了冰,山上積雪殘留,舉目西望,蒼蒼莽莽的一片,應該就是記中所說“秋冬雪月,千里一色”吧。

云龍湖夕照 (IC Photo/圖)

放鶴亭是山人張天驥清晨放飛二鶴的地方,也是蘇軾和他飲酒、大談隱居之樂的場所。在“龍頭”。說是亭,其實是一座廟宇樣的平房,我們費了不少勁才找到。原來此“亭”是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坐東朝西。匾額“放鶴亭”是蘇軾的手跡,而楹聯則采用蘇公《留題石經院三首》之一的“窈窕山頭井,潛通伏澗清。欲知深幾許,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