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衰落的背后

一大批國企近乎相同的發展軌跡,不禁讓人揣測,它們可能都曾面臨著某種共同的外部因素,從而才會做出如此類似的選擇。
■記者手記

  倘若以1994年為限,三九的發展正好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十年的創業與后十年的并購,而在2004年崩潰之時,正是三九集團“并購十周年”。
    在回顧三九集團“十年創業、十年并購”的興衰過程中,記者腦海里閃現過一系列經歷相似的企業名稱——長虹、TCL、健力寶……
    它們同樣誕生于1980年代中期,同樣經歷了輝煌的創業階段,并不約而同在1990年代中期開始了多元化擴張。雖然隨后這些企業的命運各異,但一大批國企近乎相同的發展軌跡,不禁讓人揣測,它們可能都曾面臨著某種共同的外部因素,從而才會做出如此類似的選擇。
    在翻閱吳敬璉教授《當代中國經濟改革》中關于國企改革的段落時,記者意外地遇到了兩個在今天已經顯得陌生的概念:“撥改貸”和“利改稅”。
    前者是指國家財政在1980年代中期開始,停止向國有企業撥款,改為以銀行貸款的方式注入資金;后者則指1994年稅制改革后,國有企業除按統一稅率上繳企業所得稅外,不再向國家財政上繳利潤。
  今天從產權角度來看,這兩者都模糊了市場規則下“股東”與“所有者”的界限:由于不再接受財政注資,國有企業此后需負責的實際上是銀行這個“債主”,同時由于利潤變成了稅賦,國有企業“為股東創造價值”的市場功能也就無從談起。
  由于這種角色的模糊,使得企業在追求規模擴張而非效益提高上獲得了某種扭曲的“激勵機制”:規模擴大有利稅收提高,地方政府是實際受益者;而效益提高帶來的“股東價值”,由于國資所有者的虛化,而被擱置一旁。
    與此同時,身為“債主”的銀行,同樣由于“產權缺位”而追逐著更大的存貸規模,從本質上失去了對企業貸款的風險控制愿望,最終變成“不良資產大本營”。
    華潤所提倡的“新國企”模式,實際上是在國際資本市場約束下,國資管理者回歸“股東”的角色,從而恢復企業追求效益的激勵機制。
    從這個意義而言,華潤的成功和三九的失敗,不僅僅是戰略決策或管理模式的不同,更是不同市場機制的約束所致。
    值得欣慰的是,這一約束機制正在發生變化:從銀行體系引入外資股東的改革,到國資委向央企收取利潤的措施,再到近期企業稅的降低,我們看到國有資產管理者正在努力實現從界定模糊的“所有者”,到責權清晰的“股東”角色的轉型。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