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學“小朝鮮”
(本文首發于2021年1月14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又可
一
從1960年入學初中部,我在太原三中讀書整整六年。六年間,同班同校的同學不少,后來五十多年里一直保持往來相處不錯的,有一個同學“小朝鮮”。
我的這位同學,大名李廷赫。所謂“小朝鮮”,也并非是他的外號。當初,只聽說他是朝鮮族人,在太原這樣的內陸城市,朝鮮族就顯得格外稀罕。那時,上過我家的同學不少,李廷赫和我父親十分談得來。在我父親的口吻里,說起他就是“那個小朝鮮”。
李廷赫比我低一個年級,他高二我高三,我和他本來沒有多少交往。但在讀書期間,由于我們在三中都有些知名度,相互在心中暗藏了幾分敬服。
我當年以全省第二、全校第一的名次考入高中,學習算是拔尖。那時的中學生,體育鍛煉成風,男生個個都像小豹子。我是三中校運會的400米跑和手榴彈投擲冠軍,還是校業余摔跤隊的成員,摔跤舉重的成績在隊里名列前茅。每天早上全校學生做廣播操,我是在學生隊列方陣前面做示范動作的兩名標兵之一。
而我們三中?;@球隊,曾經奪得過全省中學籃球聯賽的冠軍,李廷赫是球隊的主力后衛之一。他的個頭不高,但球技超人,在全是大個子的籃球賽場上滿場穿梭,就愈加顯得出眾。除此而外,這個朝鮮族學生還能歌善舞。全校數千人在禮堂集體大合唱,小個子李廷赫站在椅子上當指揮,頤指氣使、縱橫捭闔,儼然是一位大指揮家的派頭架勢。
如果我們高中畢業后正常升學,我和李廷赫之間,頂多也不過就是相互留下一點印象罷了。但是由于“停課”,我和他屬于本校同一派組織,這就有了打破班級界限的許多交往。由于脾氣相投,我們漸漸成了親密無間的好友。他的家教甚好,對我的父母十分尊敬,我父親好生喜歡這個小朝鮮,尋常會留他在我家吃飯。他吃過我做的幾頓面食,雖然只是家常便飯,但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山西面食冠絕全國,我以為那不僅僅在于飯店面案上廚師們的技藝高超,更在于千家萬戶幾乎人人會做好多樣面食,形成了極其普及的面食文化。比如,李廷赫來我家,我隨便做一回手搟面,我的刀工、面條下鍋湯煮的火候、食用的口感,讓李廷赫贊嘆不已。有一回,火爐里的蜂窩煤燒乏了,影響煮面條的火候,我當場折斷幾根筷子填入爐膛。這個細節,讓李廷赫記憶了五十多年。在這樣親切的交往當中,不期然間,我對這個小朝鮮的家世漸漸有了更多的了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汪亞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