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性別認同高于一切

難道同性戀愛人的重要性真的勝過一切家人,更高于祖傳文化?我看也未必,同性戀關系比異性戀更不穩定,說不定幾周就完。

【史家經緯】

在《美國華裔作家的認同問題》中,我已分析了趙健秀、湯亭亭、黃哲倫的不同策略:趙欲擺脫唐人街的陰影,卻反對同化,力主在主流文化之外營建華裔認同,但不知從何入手;湯以花木蘭自況,表面上比趙更懂得擷取中國傳統,舊瓶盛載的卻是美國性別政治新酒,她戴上中國傳統“女戰士”的假面,對壓迫婦女數千年的中國文化宣戰;黃回歸趙的立場,但并未把中國認同落實,中國只不過是主流文化眼中的“他者”,只需從“他者”的立場顛覆主流文化這個“中心”便得。

黃哲倫的“后殖民批判”迎合了解構論風尚,但后者的涵蓋性不限于“后殖民批判”:它的邊緣顛覆中心戰略,更常見于女性顛覆父權社會、同性戀顛覆異性戀霸權。事實上這些反而成為激進派的正宗,至于“后殖民批判”則有反動的民族主義借尸還魂之嫌。進入21世紀,華裔作家處理自身認同更傾向于迎合同性戀主流化的時代潮流,可從伍思薇(Alice Wu)與李孟熙(Quentin Lee)等人的作品中觀其一豹——兩人都是導演。

畢業于斯坦福大學的伍思薇在2004年制作《死要面子》(Saving Face),描寫女同志在美國華人社群中的遭遇,含自傳成分。故事里,華裔女青年維爾(Wil)開頭壓抑自身的同性戀傾向,她與媽媽同處于外公淫威底下,后者只顧在社群中保持自己的面子,罔顧子孫的幸福。媽媽一生受外公宰制,曾嫁給不喜歡的人,雖生下維爾,仍以離婚告終,從此在外公面前抬不起頭來。

外公雖被尊為“教授”,卻又驚人地閉塞,居然說婦女更年期乃洋人發明的玩意。身為外公犧牲品的媽媽也具“中國式”的偏見與無知。維爾帶黑人朋友回家吃飯,媽媽說他是醬油吃多了才變黑的,把整瓶都給了他,但自己卻拒絕吃,唯恐將來生下的孩子變黑。此時媽媽已懷孕,男方年齡比她小一半,因此她不敢透露是誰,外公為了保存面子逼她和一名老頭子結婚,媽媽將重蹈婚姻不幸福的覆轍。此時,維爾在女朋友薇薇安(Vivian)鼓勵下已敢公開自己的身份,遂大鬧婚禮現場,將媽媽解救了出來。大鬧婚禮是美國電影的陳腐橋段,收場戲也是美式陳腔爛調:維爾與薇薇安在華人晚會上公然于舞池中央接吻,一副“去他媽的”的姿勢。

電影里由陳沖飾演的媽媽,頂多48歲,生活在當代美國社會,居然會對婚姻不自主屈服,如此情節即使放在今日南部臺灣都難以置信。所謂“教授”的外公只是一幅漫畫,象征壓迫婦女的“父權社會”。劇中長輩級的婦女,除外婆之外,毫無例外是長舌婦,叔伯輩幾乎都是小丑。伍思薇唯有對中國文化十分無知,才可能將整個文化簡約為“死要面子”。如果換了洋人制片,一定難逃“辱華”之詰難,但在華裔女導演手里,則變成邊緣顛覆中心的杰作。說穿了,是第二代華裔輕蔑父母所代表的故國文化。

李孟熙16歲從香港移民加拿大,現為薄有聲名的同志導演,代表作為2004年的《毛伊梵》(Ethan Mao),亦名《志同盜合》。在故事里,毛伊梵在自己房間中暗藏男同志雜志,被后母搜出,轉告父親,導致他被逐出家門。這個情節亦很牽強,因為伊梵只是擁有雜志,未做出有辱家門之事,理應不像白先勇筆下的“孽子”般被逐出家門。中國家庭如發現子弟有同性戀傾向,頂多是擔心不利于傳宗接代而加以疏導,很少爆發基督教式的不寬容。因此,電影里把伊梵之父說成是基督徒,名曰亞伯拉罕。這個安排較伍思薇把整個中國文化視為美國式“宗教右翼”的一丘之貉合情合理。亞伯拉罕雖云信洋教,但令兒子在他的店里無償勞動卻不脫出身低微的第一代移民本色。

無家可歸的伊梵以當男妓營生,認識了黑人與西裔混血的販毒者雷米吉爾(Remigio),兩人成為情人,并策劃乘伊梵全家赴外州探親時回老家洗劫。偏偏伊梵爸爸忘記帶禮品返回家中,遇個正著,結果被兩人持槍綁架。家中財物不多,伊梵要求老父去銀行提款,至少償還他被剝削的那部分,卻適逢周末,須待周一銀行開門。于是這次劫持遂拖沓兩日,父子有機會攤牌,亞伯拉罕終于承認自己犯錯。到了周一,他派后母去銀行提款,她卻去報警,屋子被警方包圍,雷米吉爾建議由他一人承擔,但伊梵卻和他并肩出去面對警察,電影把兩人描寫成同志愛的殉道者。

把華裔作品與李安對同類題材的處理比較,差異很大。李安的《推手》(1991)探討中國人養老傳統在現代世局中的變奏:老父從中國大陸移民美國與兒子住,但無法適應洋媳婦而遷至唐人街,兒子遂買了一棟更大的房子,周期性地歡迎爸爸來小住。在伍思薇的《死要面子》里,媽媽被外公逐出家門,搬來與女兒住,女兒對友人訴苦說,如果拒絕,在國人眼里是十惡不赦的。后來女兒大鬧婚禮把媽媽拯救出來,媽媽又想搬來住,女兒就理直氣壯地拒絕了。李安的《喜宴》(1993)也是處理同性戀與傳宗接代的矛盾,結局則是妥協:兒子替父母生了一個孫子,兩老則對他的同志關系不聞不問。類似的妥協哲學亦出現在新加坡的片子《海南雞飯》(2004)中:媽媽看到三個兒子接二連三成為同志,抱孫無望,開始對第三個兒子施加壓力,兒子責她自私,她終于放手,兒子亦玉成她與追求者的好事,讓她感情有個寄托。片中并未丑化上一代。

至于前述兩部華裔電影,則有過度與所在國認同的傾向。難道同性戀愛人的重要性真的勝過一切家人,更高于祖傳文化?我看也未必,同性戀關系比異性戀更不穩定,說不定幾周就完。問題的癥結或如??滤裕盒耘c性癖好乃“自我的詮釋學”(hermeneutics of self),唯有透過它,個人才能掌握自我最深層的真相,亦即(西方式)個體真正的認同所在。

(作者為臺灣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