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夏:A股機構化特征將越來越明顯
本輪增量資金更多來自居民理財資金的入市,以及存款轉化為基金產品。
巴菲特式“價值投資”對于國內機構投資者來說,只是理論上的存在。
機構投資者在A股中的持股和交易占比越來越高,A股機構化特征將越來越明顯。
責任編輯:顧策
2021年以來,A股出現明顯分化。主要指數均錄得大幅上漲,白酒、新能源等板塊的大市值個股持續上漲。而中小盤市值個股表現不佳,Wind數據顯示,截至1月14日收盤,約有3000只個股下跌,占比約七成。
在此背景下,市場熱議“機構抱團”現象。曾于2019年7月發表的萬字研報《“抱團”啟示錄》,近日再度流傳。這份研報復盤了A股史上四次“抱團”事件。其中定義,持續加倉并持有一個板塊接近至超過30%,被視為“抱團”。
《“抱團”啟示錄》稱,由于機構投資者具有定期業績考核機制、排名壓力、產品發行運作機制以及相似的真·價值投資理念,導致機構投資者總是會識別發現業績增速最高的板塊并逐漸調整到集中持股,這是“抱團”出現的主要原因。
南方周末記者就此采訪了《“抱團”啟示錄》的作者、招商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夏,探討機構投資者的“抱團”現象。
龍頭為何跑贏指數三輪
南方周末:支撐開年后這波行情的因素有哪些?是否發生了樓市資金向股市轉移的趨勢?
張夏:這是過去兩年風格的延續——以大為美且盈利大幅上行。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響,經濟出現了階段性回撤,大家對于小公司的基本面是持擔憂和保留態度。受疫情影響、業績確定性不是特別高的板塊和個股,目前市場仍持一個保留態度。等1月下旬上市公司披露業績預告后,投資者可能會改變對部分績優中小市值公司的看法。
目前來看,并沒有出現特別明顯的賣房炒股現象。部分城市的二手房和新房成交面積和價格在過去半年出現明顯上行的趨勢,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