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寧:企業戰略規劃應與國計民生需求緊密結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2035年遠景目標,從創新發展、社會治理、鄉村振興等眾多角度擘畫未來5年乃至15年中國社會發展藍圖。面對新矛盾、新問題,新機遇、新挑戰、新任務聚集的“十四五”,企業如何以更穩健地步伐邁進?如何把風險環境、合規要求、市場壓力、競爭壓力轉化為更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帶著這些熱點問題,我們專訪了不同領域的專家,邀請他們從多種角度解讀當下、展望未來,為企業“十四五”可持續發展提供更清晰的圖景。
訪談嘉賓: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李衛寧
本期主持: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 康華
“企業應該從內部驅動、外部需求方面重新認識自身的責任”
南方周末:商業和社會的關系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疫情持續蔓延在重新被認識。從認識和行動上看,您認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有哪些變化?
李衛寧:企業社會責任從最早的扶貧助困,逐漸開始進入到圍繞國家、社會、經濟需求開展。疫情后,大規模的企業參與到影響國計民生的領域承擔責任,用資金、技術、人力解決問題。我認為“十四五”期間企業社會責任會延續這個趨勢:
(一)圍繞國家大政方針政策開展。包括結合自身所在領域,緊跟“十四五”12個方面的任務,參與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科技創新、區域發展等,積極參與社會治理。
(二)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升級。其一,包括產品和服務質量的升級。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了“雙循環”發展的新階段,更多的中國制造企業要進入轉型升級過程,打造引領行業發展的技術和產品。其二,是生產效率和效益的提升。制造業、服務業需圍繞引入智能化、數字化的技術和服務對內部管理流程、運營模式進行再造,提升企業的效率和效益,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三)在服務社區、社會和諧方面更多投入。企業生存離不開周邊的環境,需要為社區穩定就業、貢獻稅收、保障良好的環境,要從更多領域著手,搭建與社區、社會之間的良好的互動。
“健康的市場環境,有賴于構建消費者-監管-企業合作的平衡結構”
南方周末:“十四五”期間消費者對企業產品和服務、企業履行責任要求方面將產生哪些變化?
李衛寧:消費者對自身權益的意識,對企業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隨著互聯網成長的一代年輕人進入社會,他們獲取信息的意識、對企業信息的掌控能力都有很大提升,對產品品質、綠色健康、企業社會形象等綜合信息關注力度會更強,這都會影響他們的消費選擇。
以農產品為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注重選擇有機農產品,會持續跟進其來源和品質。不少有機蔬菜種植基地已發展出針對消費者個人的“訂單農業”模式,消費者通過互聯網可以“認領”種植地,持續跟蹤蔬菜水果種植過程。隨著疫情影響,健康飲食、綠色食品的市場規模將擴大,衍生出很多消費的新業態。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在技術寡頭和壟斷面前,單個消費者的能力是極為有限的,而壟斷帶來的的經濟負外部性往往是社會承擔的。單單通過市場機制很難及時有效地將消費者對企業產品和服務、社會責任的要求反饋到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上,這就要求監管部門積極參與進來,維持和推動消費者與企業的平衡反饋,構成消費者-監管-企業合作的多方平衡結構。包括《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的出臺都顯示了這個趨勢。
南方周末: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從2019年9月開始收集企業社會責任負面警示事件,我們發現守法合規、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負面事件占據了很大比例。從監管和行業自律角度,“十四五”期間該如何加強企業社會責任?
李衛寧:市場監管完善是一個階段性過程,目前仍存在對違規企業處罰弱、消費者維權成本高等問題。監管的目的是引導市場創新發展、良性發展、社會發展,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相關法規和監管的完善,市場創新的積極力量會更充分地發揮出來,引導市場走向企業和社會價值的雙贏。
行業協會也需真正發揮作用,加強對成員的教育、管理和服務。其一是行業協會要明確自身定位,站在社會角度理解行業職責,肩負對社會的責任,對成員進行監督和管理。其二是要提升組織運營能力,開發多種示范教育項目,實施行業社會責任標準化建設,及時對違規成員作出警示和處罰。
“企業需要在充分理解外部環境、自身責任的基礎上,構建核心優勢”
南方周末:十四五”規劃把“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列在各項任務的首位。企業新時期應如何推動技術創新發展?
李衛寧:技術創新具有高投入、高風險、周期長的特征,回報具有不確定性,除非是大企業,中小型企業很難在多個領域持續攻堅。對于普通企業來說,可以通過擴大技術聯盟,與行業領先的公司、高校優勢互補,共同投資、共同研發,以更好地促進創新發展,也可以推動一批企業抱團“走出去”。
以校企合作為例,學校研究機構在前沿研究上有優勢,但是缺乏市場化、產業化的眼光和財力,需要與企業合作來推動轉化。研究機構和企業在形成技術聯盟之時,需要對各自長處有清醒的認識,從發揮各自優勢的角度制定合約,形成相互分享、相互協同的機制,產生有影響力的產品。
南方周末:對企業制定“十四五”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有哪些建議?
李衛寧:我認為企業需要在充分認識外部需求和內部優勢的基礎上,形成更可持續的經營模式。認識外部,是說企業需要深刻理解自身與所在環境的關系,理解經營行為對社會、經濟、人、自然產生的影響。在管理和資源上投入,減少不利影響,形成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其中合法經營是底線,其次要處理好重要利益相關方的關系,關注發展和收益的同時,也要注意消費者、社區、環境的多層次訴求。
認識內部,是要審視、確認企業的責任到底是什么,企業自身的存在價值是什么,圍繞價值制定戰略,方向不對時及時調整。以農業養殖企業為例,不少企業將為人們提供服務人民的健康生活作為使命,在具體經營過程中企業的養殖種類、服務對象、所在地域不同,戰略邏輯、具體運營方法都會有所不同。
企業需要注意內外部資源的有效整合,在充分理解外部環境、自身責任的基礎上,高效發揮自身核心競爭優勢,促進內外部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