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家吳福輝在加拿大病逝,曾參撰《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南都記者從中國作家協會證實,我國著名文學史家、現代文學研究者吳福輝,因突發心臟病,1月15日在加拿大逝世,享年82歲。
吳福輝與同學錢理群、溫儒敏合著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及其修訂本,多年來是國內頂尖中文院系的必讀教材,在國內深具影響力。他個人的學術生涯也堪稱傳奇,39歲考入北京大學,一生在海派文學、京派文學、諷刺小說等研究領域著述豐贍;他參與創建了中國現代文學館,并以此為平臺向社會普及文學,幾年前將數千本個人藏書捐給該館以豐富藏品。
39歲考進北大中文系
吳福輝是浙江省鎮??h(今屬寧波市)人,1939年生于上海,少時隨全家遷居遼寧鞍山。他曾在文章中自謂“一個典型的文學青年”,中學時的閱讀就包括蘇俄文學經典、歐美文學、中國古典文學,以及《魯迅全集》等中國新文學。讀到一定數量之后,為了“把作品聯系起來”,這位當時的中學生便開始一冊一冊地購買文學史著作,幾年下來,集齊了王瑤的《新文學史稿》上下冊、丁易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略》、劉綬松的《中國新文學史初稿》等學術專著。
1959年,吳福輝從鞍山師范學校畢業,其后在當地做了近20年中學語文老師。據他回憶,在中學崗位上,自己依然很安心地“當一個研究型的中學教員”,21歲便開始在兩千座的禮堂講授公開課,經??l教學經驗文章和教育隨筆。
1978年3月,吳福輝在報紙上看到了全國高?;謴徒y一招生、年齡上限放寬至40歲的新聞,時年39歲的他興奮地認為,這條規定就是為自己準備的。他堅定地填報了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專業,并在一個多月后的考試中被如愿錄取。吳福輝曾說:“我的進入北大,純是‘高攀’。同學都具名校本科學歷,只有我壓根沒有讀過正規大學?!?/p>
因為年齡和人生閱歷的不同,進入北大之后,吳福輝展現出了獨特的學術興趣。他更關注“現世的生活姿態”,喜歡反映世情的文字,所以先從研究沙汀等人的諷刺小說入手,再擴展至京派、海派,取得了開拓性的建樹。
導師王瑤在為其評論集《帶著枷鎖的笑》作序時,特別提到這一點:“……可以看出作者自覺地‘尋找自己’的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研究對象,研究的角度與方法,以開拓自己前進的道路,形成自己的研究風格?!?/p>
撰述3部中國文學史著
幾十年來,中國現代文學史專著層出不窮,1987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卻始終是具有鮮明特色、地位特殊的一部,其修訂版至今被國內頂尖中文院系作為必讀書,發行凡百萬冊。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初版,由王瑤交代北大中文系現代文學78級研究生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而作,其時,錢理群等人剛剛提出“20世紀中國文學”這一概念;1998年,該書推出修訂版,獲2002年首屆“王瑤學術獎”,后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點教材、“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在那之后,已經退休的吳福輝繼續探尋不同的史料梳理方式,2010年推出了個人專著《(插圖本)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這部“集大成式的著作”反響巨大,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吳福輝曾說,其最大特點就是回應了一個問題——“如何多元地、立體地、如實地呈現文學史現象”。
更令不少后學驚異的是,3年后,吳福輝與老友錢理群等人又拿出了一套三卷本、200多萬字的《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這一回,他們是以1915年至1949年刊登在不同媒體上的文學廣告為線索,編了一部“以廣告為中心”的文學史。吳福輝為此又花費了數年時間。在他看來,編年體和廣告的切口能讓文學史的敘述更接近“文學的現場和原生狀態”。圖書面世后,再次獲得如潮好評。
用吳福輝的話說,他介入文學史的寫作,前后歷經六十年。除此之外,他從1981年北大畢業后來到中國作協,幾乎“白手起家”地參與了中國現代文學館的籌備與創建,歷任研究室主任、副館長,與同事們搶救性搜集中國現代文學實物、作家口述和音像資料;與此同時,他致力于“把文學推向社會”,多次開辦作家生平展、舉行北京較早的學術普及講演“星期講壇”,影響了一批文學受眾。
或許因為有多年教齡,晚年“退而不休”的吳福輝多次撰文關注中學語文教育,他認為:“一個國家,如果中小學教師都是很棒的,這個國家才有前途?!眳歉]x還多次呼吁年輕人加強對文學原典的閱讀,而非單純為了應試熟記知識點。
他曾指出:“我感覺現在很多研究現代文學的青年學者其實并不熱愛文學。如果說有什么囑托,我想第一點就是希望大家能夠真正熱愛文學……我甚至以為,最后是否從事專業研究都不是最重要的問題,重要的是你的生命里有文學?!?/p>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