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扶智:李錦記以創新思維助力教育扶貧
自2011年起,李錦記醬料集團創辦“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通過全額資助來自經濟困難家庭的青年進入國家重點職業高中學習中餐烹飪技能的方式,幫助他們完成學業,掌握一技之長,逐漸走向自立。截至2020年9月,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累計投入超千萬元,招募了全國21個省區市的879名有志青年學廚圓夢,其中已有482名走上工作崗位。在過去的9年里,53個國家級貧困縣通過該項目受益。不同于傳統的“輸血”型公益項目,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更樂見于“造血扶智”,以創新思維整合企業優勢資源,助力有志青年學習一技之長,規劃理想人生。
“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是實現“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的重要手段,在教育脫貧攻堅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為一家生產醬料產品的企業,李錦記會和很多廚師打交道。在這個過程中,李錦記看到,雖然在內地,廚師收入不低,但他們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及社會地位等不盡如人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進入這一行,如此下去,廚師行業將后繼乏人,中餐業的發展急需人才。此外,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有些考不上高中或者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孩子,初中畢業就輟學,因為沒有一技之長,只能從事技術含量很低的工作。
基于這個考量,李錦記結合企業自身優勢,推出了希望廚師項目,通過資助家庭困難的有志青年入讀重點職業高中的中餐烹飪專業,讓他們學習廚藝,掌握一技之長,實現就業創業,帶動穩定脫貧。
一 項目實施舉措與成效
李錦記積極倡導“精準扶貧,用廚藝為有志青年打開一扇希望之門”。在共同的教育夢想及價值理念下,李錦記先后與北京市勁松職業高中、四川省財貿職業高級中學校、廣州市旅游商務職業學校攜手開啟校企合作,共同為中餐行業人才培養搭建平臺。
在希望廚師項目的運營過程中,李錦記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優勢,發動社會各界力量,面向全國招募符合條件的青年?!袄铄\記希望廚師項目”自2011年設立起,累計投入超千萬元,至今已招募了879名有志青年學廚圓夢,覆蓋了四川、重慶、天津、貴州、云南、甘肅、山西、陜西、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河北、山東、湖南、湖北、廣西、廣東、江西、海南21個省區市,截至2020年6月,已有482名希望廚師順利畢業。畢業學生多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深圳等一線城市的四、五星級酒店和知名餐飲企業工作,諸如希爾頓酒店、香格里拉大酒店、中央電視塔旋轉餐廳、北京香港馬會會所、北京王府井文華東方酒店、北京日出東方凱賓斯基酒店、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北京大董烤鴨店、成都華爾道夫大酒店、成都JW萬豪酒店、成都明宇豪雅酒店等;也有選擇回到臨近家鄉的省會城市餐飲行業就業。李錦記跟蹤調研發現,畢業后的希望廚師月均收入多在4500元以上,其中不乏佼佼者已經成為廚師長,月均收入上萬元;也有一些希望廚師直接開起了餐飲店。一批又一批青年因為希望廚師項目改寫命運,逐漸有能力帶領自身及其家庭脫貧致富。
不同于傳統的“輸血”型公益項目,“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更樂見于“造血扶智”,以創新思維整合企業優勢資源,助力有志青年學習一技之長,規劃理想人生。(一)成立項目工作小組,負責項目運營
李錦記成立了希望廚師項目小組,負責項目的策劃、執行和對希望廚師的跟蹤管理,同時建立了完善的招錄工作體系和面試評分標準,實現了全程公平、公正、務實、透明的項目運作。
每年,李錦記和合作學校會組成希望廚師項目小組,共同制定招生方案,報名結束后,項目小組前往面試站點對申請人進行筆試、面試、體格檢查等。同時,招生小組還會實地家訪,考察報名人員的家庭情況。最終,項目小組會根據申請人的面試成績及綜合能力,擇優錄取,確定資助名單。
(二)發揮合作伙伴優勢,助力希望廚師生源選拔
李錦記攜手政府、教育局、扶貧辦、社會組織、公益基金會、行業協會等機構,通過跨界合作、政府職能支持和背書等措施,保障希望廚師公益項目的穩健運營。
李錦記與各地合作伙伴合作,借助他們在當地的經驗優勢、親情優勢和時空優勢,為希望廚師項目推薦生源。例如在黑龍江,李錦記與哈爾濱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攜手,依靠在關工委工作的老黨員、老干部、老軍人、老模范、老教師“五老”同志在當地開展工作。農村的“五老”在當地具有很高的威望,受人尊敬,可信度高,他們深入村屯對“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進行宣傳動員時,家長及孩子更容易接受和信服;在四川,李錦記與中共四川省委統戰部合作,發動四川省各市、州統戰部的力量動員招生;在甘肅,李錦記與西部陽光基金會合作,利用他們在當地初中學校的駐校社工,向學生宣傳希望廚師項目。截至2020年9月,“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覆蓋國家級貧困縣53個,其中12個為未摘帽貧困縣。
(三)校企合作,共建培育體系
2019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對于李錦記希望廚師的培養,校企雙方高度重視,為了保障教學質量,校企共建希望廚師培育領導小組及工作小組,負責項目的整體設計、統籌規劃、監督實施、質量評估、組織管理和條件保障。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各司其職,確保項目的順利運行。校企共同構建了“希望廚師”培育體系,通過5種途徑,對希望廚師進行全方位培養。
1.文化育魂
李錦記與合作學校構建了以李錦記“思利及人”企業文化為根本,以學校精神文化為引領,以特色課程為核心,以管理文化為保障,以物質文化為支撐,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將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貫穿育人全過程的“文化育魂”體系,從學校文化建設、專業文化建設到班級文化建設,進行完整設計。李錦記希望廚師班每個班都有班徽,設計將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匯集了老師、家長、企業等多方意見,形成共同的價值理念。
2.課程育能
通過特色課程實施,堅定學生信念和理想,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培養奮斗精神,弘揚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歸根結底是對專業的敬畏之心。希望廚師學習的中餐烹飪專業,課程由企業及學校共同設計,以真實任務為載體,融合了中餐熱菜、冷菜、面點、酒店服務等模塊。學生除了要學習語文、數學、英語等公共基礎課外,還要學習烹飪美術、雕刻與冷拼、熱菜制作、成本核算、食品衛生、營養搭配等專業課程,學校在實踐中幫助學生提高職業素質及綜合能力。
3.活動育才
校企雙方十分重視育人活動的設計,充分體現育人意圖。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幫助學生自信自強,全面提升技能與素養。入讀李錦記希望廚師班后,學校和李錦記在培養希望廚師掌握烹飪技能的同時,鼓勵他們走出學校,到社會的大課堂上去增長才干。在校期間,李錦記和學校經常不定期地舉辦各種活動:學校組織的職業技能大賽,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文化節、體育節、社團活動等,是希望廚師才藝人生精彩綻放的平臺;傳統節日的共同慶祝,中秋節做月餅,國慶節包餃子,是濃濃親情的人文關懷;觀看愛國主義電影、參觀年畫村和故宮博物院,是培養希望廚師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與行業聯動,參觀五星級酒店,觀摩廚王爭霸賽、世界青年廚師中餐烹飪大賽,與媒體和網友交流切磋廚藝,是希望廚師拓寬視野與豐富閱歷的過程。
4.管理育行
校企對希望廚師的管理剛柔并濟,制度建設與人文關懷并舉,引導精神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每年在李錦記希望廚師開班儀式上,都有老生為新生佩戴廚師帽和新生宣誓的環節,這代表著他們廚師生涯的起步;在畢業典禮上,李錦記希望廚師老生會把象征希望廚師傳承的水晶座交到學弟學妹的手中,勉勵他們把李錦記希望廚師的精神傳遞下去,同時也會有學生家長到場見證希望廚師畢業的莊嚴時刻;每個李錦記希望廚師班,都會在班主任的帶領下,自主制定班級誓詞、班級公約,這種柔性管理和人文關懷也教會了他們感恩,成為他們思利及人、回饋社會的內生動力。
5.實踐育情
社會實踐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校企為希望廚師搭建了多元實踐平臺,鼓勵他們用一技之長、感恩之心回饋社會。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李錦記希望廚師變得自信勇敢,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走出校園,造福社會在實踐中、在奉獻中,希望廚師得到了全方位的鍛煉,他們的專業技能、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責任意識等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提升。
二 經驗模式總結
(一)扶志+扶智,可造血式技能培訓助力教育扶貧
封閉的地域環境、困難的家庭條件、匱乏的教育資源,讓這些青年處在不該有的“休眠期”,早早地磨掉了他們應該有的朝氣和快樂?,F實生活的窘困壓在孩子們稚嫩的肩膀上——未來要怎么走,怎樣才能在社會上立足,而“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的到來,讓他們看到了一絲曙光。
育人心,啟人智,授人技,助人立?!袄铄\記希望廚師項目”通過精準幫助困難家庭學生職業學習和就業,使教育改變命運成為現實。在“授人以漁”的同時,“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更注重對來自偏遠地區的青年心智的培養,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堅定信念,讓他們能夠站在人生新的起跑線上,通過努力拼搏,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有效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鏈,推動了教育公平,讓更多貧困家庭看到了希望。
(二)公益項目與企業使命相結合,讓公益項目效果最大化
希望廚師項目與李錦記“發揚中華優秀飲食文化”的使命完美結合,通過聯合共創的方式跨界合作,有效鏈接了多方資源。在項目開展的過程中,李錦記走到農村一線,深入了解當地青年和家庭的真實需求,得到各地公眾和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認可,打造了具有企業特色的教育扶貧公益典范品牌,為企業樹立了良好的聲譽和形象。這種共創共贏的模式,可以推廣到更多城市。這也給了公益人很好的啟示,對于未來公益而言,公益項目要結合機構或企業的自身發展戰略來設計完成,要起到項目執行、資源鏈接、平臺搭建的作用,通過共創共建、多方合作的方式實現公益價值最大化。
本文節選自《中國扶貧的企業樣本》下篇“創新企業扶貧模式”,該書由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