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搬遷37年,村民難落戶,孩子難上學

從喜德縣搬下山,靠城市再近一些,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埃ㄒ郧埃┳「呱?,不通路,讀書的時候,上小學要四小時,回去再要四小時,走路?!?br /> 比起周遭村落,“牛圈房”的村民顯現出更鮮明的教育自豪感,幾名受訪者都提到,“牛圈房”的孩子,有四十多個讀了??埔陨?,讀到大學,甚至個別讀了研究生。

熊超表示了自己的為難——川興鎮是西昌市的教育大鎮,目前本地學校的教學任務已經過載,學位不足?!靶W基本上一個年級四個班,一個班坐八十多個孩子?!?br />
“向往美好生活,離開低效率的高山地區,到平原地區來種糧食是好事情,農民進城是好事情,易地搬遷也是好事情,有些問題是由于制度供給不足帶來的,應該倒逼制度改革?!瘪T楚軍說。

(本文首發于2021年1月21日《南方周末》)

發自:四川西昌

責任編輯:吳筱羽 何海寧

從左到右:母親馬日支、六歲半男孩吉色車火、剛放學回家的吉色車格。 (南方周末記者 高伊琛/圖)

六歲半男孩吉色車火想上學。

破舊的紅色書包掛在家里院子,拉鏈壞了,好幾個月沒派上用場。家在四川涼山州西昌市川興鎮東南側的“牛圈房”,村里316戶,來自涼山州17個縣,原籍大多偏遠貧窮,過去37年里陸續搬遷至此。

“牛圈房”最初只有牛圈,被凹浪河分為山上山下,河兩岸少有聯系。這些自主搬遷戶無法在當地落戶,長期處于當地政府管理盲區。

多年來,“牛圈房”的孩子額外交高價,入讀當地公立小學與初中。但自2019年起,就連高價也上不了學了?!芭HΨ俊北徽J定為飲用水源保護區,不適宜居住,也無法獲批報名入學手續。

村民推選的“村長”羅洪爾哈統計過,村子靠近馬路這一半有九十余戶人家,共有7名初中生、14名小學生受影響。

解決方式有三種:家庭條件較好的,被送去民辦學校就讀;部分回到原戶籍地讀書;4名適齡一年級生家庭經濟條件過差,目前留家待學。

“空白地”

吉色車火怯生生地說“想上學”,他讀過一年幼兒園、一年學前班,普通話是學了的。母親馬日支只能講彝語,要靠別人幫忙翻譯。

馬日支與丈夫養育四個孩子,吉色車火最小。平日里,夫妻倆都在西昌市里做建筑工,由于不會說普通話,也不識字,比別的建筑工賺得少些,每個月掙四五千塊。他們顧不上照看小兒子,就把他送到幾公里外,大興鄉村里的外婆家。坐公交車到大興鄉兩塊錢,再花三元坐三輪車到村里。

馬日支家的情況在“牛圈房”稍顯特殊。村里有316戶人家,大部分成年村民不出門打工。他們以種田為生,人均七分地,種些水稻、玉米,養些雞、豬,就近照顧孩子。

某種程度上講,他們選擇落腳的這里是涼山州自主搬遷村的縮影。地圖上關于它的標識只有牛圈房公交車站,其余一片空白。

最早的村民是1983年搬來的。涼山州喜德縣村民向當地趙家生產隊購買牛圈23間、果樹近1400株,搬遷至此。羅洪爾哈向南方周末記者出示了一份毛筆字跡的買賣契約,簽于1984年。

95歲的羅家修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當時的搬遷理由:“我的哥哥曾是喜德縣政協副主席,我們那個地方特別寒冷,土地不好,沒有辦法生活下去,他就到處觀察,觀察到最后到這兒來了,就發現這個地方有一片小平地,但全部是石堆?!绷_家修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早已搬到西昌市內居住,會說一口“川普”。

將荒灘變成田地,花了兩代人?!拔覀兊竭@個地方來的時候,這里還是一條河,一分田沒有?!?4歲的羅洪木牛比劃著描述開墾過程,1980年代凹浪河水勢較大,搬遷而來的農民們自己做了鐵絲網,塞入大塊石頭,形成了河堤,“將近二十年,一點點改成現在這個樣子?!?/p>

越來越多人搬來“牛圈房”,來源基本涵蓋涼山州除木里縣、會理縣外的17個縣,其中喜德縣、昭覺縣、布托縣的搬遷戶占總數的60%以上,彼此沾親帶故。

“生活比之前好了幾百倍?!绷_洪木牛原籍也在喜德縣,他的兒子、孫子都在“牛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汪亞純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