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文化原創榜特別關注·疫情 | “不會忘記,不要忘記”
圍繞著疫情的兩個關鍵詞“熱干面”和“櫻花”搜索量極高,一個看似有用,一個看似無用,“沒有用的東西真的沒用嗎?音符也好,櫻花也好,是人生多重要的東西,溫暖你,給你希望?!?br />
(本文首發于2021年1月2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悠翔
2020年2月5日,首批新冠病毒肺炎輕癥患者入住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方艙醫院。一名男青年捧讀《政治秩序的起源》的照片走紅網絡,福山也在網上回應。該男子被網友稱為“讀書哥”。
“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野蠻的?!钡聡鴮W者阿多諾在文集中留下的這句醒世箴言,在2020年被反復引用。后世學者對這句話有多種解讀,它們都指向同一個問題:在災難深重的時代,文化究竟能扮演什么角色?
美國批評家斯坦納提出:“我們的文明帶來了非人道,寬恕了非人道,我們與那些熟視無睹的東西狼狽為奸;這樣的文明是否會喪失對我們稱之為文學的這一必不可少的文明奢侈品的擁有權?”英國學者布衣認為阿多諾反對的是將苦難浪漫化的表達:“這首詩是不是有點太感性,有點太悅耳了?”
瘟疫是歷史悠久的文學題材,其中不乏薄伽丘的《十日談》、笛福的《瘟疫年紀事》、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加繆的《鼠疫》這樣的經典之作。英國作家馬塞爾·泰魯寫道:“自修昔底德以來,我們能從以瘟疫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中汲取的主要教訓就是,人類應對此類危機的措施和反應都有跡可循。數千年來,疫情肆虐期間的人類行為基本都逃不脫這些模式:驚慌、恐懼、自私、推卸責任、囤積生活用品、偶像崇拜、時刻關注新聞報道中的疫情死亡人數以及禁足期間的無所事事?!?/p>
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響,從戲劇影視到文學出版,傳統文化行業受到了不小的沖擊。與此同時,與疫情相關的文化創作漸漸產生,紀錄片、紀實攝影、音樂、藝術、詩歌、戲劇等領域都出現了相關作品。
“最基本的就是記錄和在場”
突如其來的武漢封城之后,最早為疫情留下影像和文字記錄的是許多身處其中的普通人。
林文華以網名“蜘蛛猴面包”在微博上發布了《武漢日記》系列Vlog。一開始他只是出于記錄生活的習慣,出門采購物資順便拍下了當時的所見所聞。封城初期的武漢信息閉塞,外界渴望了解其中的情形,千百萬人涌入他的微博觀看這些短小的紀錄片。
后來,林文華開始擔任志愿者,接送醫護人員,為困于家中的病患送藥。他拍下無家可歸的打工者、用輪椅推著老伴步行幾十公里回家的老爺爺、因父親病故在街邊嚎啕大哭的女孩。
外賣騎手老計把GoPro運動相機別在頭盔上,騎電動車穿梭在武漢的大街小巷,記錄下空蕩蕩的街頭和他為醫生市民運送物資的情形。他是湖北十堰人,為了春節多賺點錢而留在了武漢,大年初一接到的第一單就是送往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