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作品預測歐洲近代革命
法國的研究人員嘗試從戲劇中的文本信息去探尋英法民主化轉型的痕跡,發現文藝作品確實有可能預測英國內戰和法國大革命。
責任編輯:朱力遠
凡爾賽宮局部。
1793年1月21日,巴黎的廣場上,國王路易十六被他曾經統治過的法國人民推上了斷頭臺。盡管這位出生在凡爾賽宮的國王至死并不覺得自己有罪,但這砍頭的一幕仍成為十年法國大革命期間一個極具象征性的成果,在革命的推動下,君主專制得以終結,民主的曙光初現,并對歐洲乃至世界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
在過去的兩百多年間,包括啟蒙思想在內,大量研究聚焦經濟、政治、文化等要素去試圖解釋法國大革命的成因,但民主這一當時仍屬罕見的東西如何就在法國變成了現實,其演變的長期發生過程仍未有共識。同樣耐人尋味的還有三百多年前世界近代史上開天辟地的英國內戰。
最近,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嘗試從戲劇這一古老文藝形式的文本信息中去探尋英法民主化轉型的痕跡,發現文藝作品確實有可能預測英國內戰和法國大革命。
時代思潮的縮影
通過對近2000部戲劇劇本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相比那些與統治相關的詞語,兩個國家的戲劇作品中有關合作的詞都隨著時間在增加,特別是在英國內戰和法國大革命前夕,合作相關的詞增長得尤為迅速。
“特定歷史時期文藝作品的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總體上的一種偏好。社會制度是動態變化的,縱貫歷史,它們更迭、變遷,并適應一系列的變量?!弊钚卵芯康牡谝蛔髡?,同時在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和腦科學研究所開展研究工作的毛利西奧·馬丁斯(Mauricio de Jesus Dias Martins)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文藝形式是嵌入在社會思潮中的,在某種思潮中,藝術家不可避免地會表達那些新的思想、價值觀、偏好等,因為文藝作品最終要被人消費,藝術家通常會生產他們認為人們會買的作品。
這一研究2020年11月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而最新的研究發現也意味著社會制度之所以得以發展,可能部分地因為人們的偏好本身在演變。然而,這種變化并不是一條單向的直線,雖然同情心等與合作相關的詞語總體上呈增長態勢,但信任這類對促成合作也至為重要的詞語卻在革命前經歷增長,革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