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毅:引導企業資源投向中國本土責任議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2035年遠景目標,從創新發展、社會治理、鄉村振興等眾多角度擘畫未來5年乃至15年中國社會發展藍圖。面對新矛盾、新問題,新機遇、新挑戰、新任務聚集的“十四五”,企業如何以更穩健地步伐邁進?如何把風險環境、合規要求、市場壓力、競爭壓力轉化為更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帶著這些熱點問題,我們專訪了不同領域的專家,邀請他們從多種角度解讀當下、展望未來,為企業“十四五”可持續發展提供更清晰的圖景。
訪談嘉賓:北京工商大學國際經管學院教授 郭毅
本期主持: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侯明輝
公共議題逐步被納入企業行動
南方周末:經過十多年發展,你認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與歐美國家有哪些顯著不同?
郭毅:經過十多年時間,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事業發展變化的突出表現在責任議題的本土化。早年我們只是按照歐美發達國家的社會責任標準,通過供應鏈、政府機構的推動,要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但是,近年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更多表現為一種自覺行動,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自身的履責資源,對準中國本土的社會責任議題,例如扶貧、環境保護等在中國典型的公共議題被納入企業行動,并且呈現出以越來越多以企業力量參與解決公共問題的趨勢。
此外,在全球性的公共議題上,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積極響應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盡管當前全球公共議題合作方面的情況較為復雜,但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與歐美發達國家在越來越多的議題和行動上聯手同行,這將是未來基本的發展態勢。
商業系統需要建構在更穩定的社會生態上
南方周末: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以及近年來國際貿易形勢的變化會給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帶來哪些影響?
郭毅: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貿易爭端,尤其是中美之間的國際貿易爭端所產生的影響,突出表現在既往的全球化所形成的供應鏈價值鏈在全球范圍內開始斷裂,不同國家都尋求將自身的商業系統構建在更為穩定的社會生態基礎上。
例如美國制造業回流,中國強調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近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不斷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性和可控性等,所有這些都意味著:既往全球化進程和全球商業系統的構建一方面帶來了全球經濟福利的共同增進,但另一方面也讓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這一輪全球化進程中失去了安全感。
有的國家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產業結構單一化,嚴重依賴于國際市場,失去了經濟自主權;有的國家為了從全球產業鏈分工中,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而付出了嚴重的環境生態代價;還有一些國家和國民,在全球化快速推進過程中,自身的傳統生活方式受到了嚴重沖擊,因此產生了對既往全球化的焦慮和不安。
既然缺乏安全感,那么努力的方向就應該是增進安全感。這意味著在未來新一輪的全球化推進過程中,不同國家和地區都力求尋找社會文化共同體,從而讓商業系統建構在更加穩定的社會生態基礎上。這種安全感不僅僅是來自一個國家范圍內作為國別行政共同體的安全感,更應該來自在全球范圍內協作建構的文化價值共同體。當前,這種共同的精神紐帶,即共同面對威脅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各種風險,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既是消除既往全球化所帶來的各種負面問題的基本方式,也是增進國家之間的安全感和信任度必由之路。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及其行動方案,可以被視為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話語和基本邏輯。具體落實到企業層面,企業社會責任行動的議題選擇,及其國際化發展的目標靶向就很清晰了。
尋找不確定性背后的多維度機遇
南方周末:“十四五”時期,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會出現哪些新變化?
郭毅:概括來講至少有五個方面的變化:一是企業社會責任將成為商業網絡重構的價值粘合劑;二是健康與福祉成為疫情防控常態化時期,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突出議題;三是“碳達峰”和“碳中和”背景下,企業的氣候行動將會被重點關注;四是疫情、氣候變化等全球公共危機,催生跨國別多邊協作伙伴關系;五是ESG繼續引領價值投資外生性合規信息披露要求與內生性可持續運營管理逐漸融合統一。
南方周末:企業如何更好開展“十四五”社會責任工作規劃?
郭毅:在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不確定的大背景下,產業經濟發展在進行重新整合,全球商業系統在進行重構,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面臨著挑戰,但也意味著多元化的、多維度的機遇。
企業的“十四五”社會責任工作規劃,應該充分重視自身所在的行業和市場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技術升級和數字化發展所帶來的挑戰,同時也要認真評估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可能面臨著哪些機遇和藍海地帶,并將這些經濟性、社會性、環境性的議題,與企業的資源稟賦優勢和細分市場領域的地位相結合,研究制定企業的社會責任發展戰略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