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章:低碳,不是成本,而是新增長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2035年遠景目標,從創新發展、低碳轉型、鄉村振興等眾多角度擘畫未來5年乃至15年中國社會發展藍圖。面對新矛盾、新問題,新機遇、新挑戰、新任務聚集的“十四五”,企業如何以更穩健地步伐邁進?如何把環境風險、合規要求、市場壓力、競爭壓力轉化為更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帶著這些熱點問題,我們專訪了不同領域的專家,邀請他們從多種角度解讀當下、展望未來,為企業“十四五”可持續發展提供更清晰的圖景。

訪談嘉賓:廣東省低碳產業技術協會理事長、中山大學博士生導師 周永章教授

本期主持: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 文育然

“碳交易是實現碳中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

南方周末:碳排放權交易是怎么進行交易的?對推動碳中和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周永章: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兩類基礎產品,一類為碳排放權配額,是政府分配給控排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權益,另外一類就是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是通過實施削減溫室氣體項目并經過認證的減排憑證。碳配額機制主要是為了倒逼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實施新能源替代、節能減排技術和清潔生產機制,降低碳排放。CCER作為碳配額的補充,可以抵消部分碳配額,激勵企業從生產之外支持清潔能源發展、開展森林碳匯等,實現碳中和,兩者都是實現碳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

南方周末:“十三五”期間我國碳交易市場發展如何?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周永章:從“十二五”開始,部分省市就開始試點建設碳交易市場,“十三五”期間取得顯著進展,2020年中國已成長為配額成交量規模全球第二的碳市場,為全國碳市場打下良好的基礎。

但是,現在的碳市場機制還有待升級完善?,F在節能減排的指標基本上是由行政命令的形式分到各個企業的,過于剛性、機械,讓企業有“只有義務,沒有權利”的感覺。行政、經濟、法律等政策間缺乏充分協調與一致性。其次,對碳資產、碳期貨等重要問題研究深度不足,影響市場在配置低碳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發揮,低碳經濟利益關系缺乏協調?!笆濉币呀涢_始嘗試改革,但還不夠徹底,“十四五”時期應該會加大力度,將是碳排放權益產品大發展時期。

南方周末:對“十四五”碳交易市場發展前景有哪些期待?

周永章:碳市場是一個國家政策性市場,需要能提振信心的政策來支持。首先,需要盡快將中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規模和品類做大做強,價格也不能繼續疲軟。其次,希望碳交易品種能成為廣州期貨交易所的一個重要品種,因為要讓碳價格真正反映全球共識和中央減污降碳、碳達峰碳中和精神,期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式。所以我建議國家或者廣州地方把碳排放權作為一個期貨交易的主要品種來推廣。這對整個中國碳市場、對應對氣候變化、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都是非常有價值和意義的。

“工業互聯網綠色供應鏈賦能企業節能減排”

南方周末:國務院發表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明確指出“要發揮科技創新第一動力作用,深化能源科技體制改革”,如何發揮科技力量減少企業碳排放?

周永章:以汽車產業為例,提高發動機的能源利用效率是技術專家的執著追求。但想通過硬技術升級實現降低能源消耗具有難度大、成本高的挑戰;而通過優化汽車整裝布局、生產管理流程、甚至顧客消費習慣等軟性措施來降低單車能耗往往更容易、更高效。以激活新動能、改造舊動能為重要特征的工業互聯網就非常有價值。

工業互聯網的本質是通過工業級網絡平臺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連接和融合起來,高效共享工業經濟中的各種要素資源。我們可以從原來設備升級的硬技術,轉變為通過網絡基礎設施實現工業全要素、各環節信息互通的方式助力能效提高,這對降碳有非常顯著的貢獻。

具體來說,我們借助工業互聯網標識體系,可以搭建綠碼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平臺生態,通過給綠色供應鏈(綠色產品、綠色物流、綠色設計等)的每一個對象賦予唯一的標識(綠碼),將生產制造階段和消費使用階段的各種數據進行關聯和綁定,提供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大數據管理,對綠色企業和產品自證明、第三方認證和政府監管、綠色權益資產管理與交易服務等場景都具有重要價值。

“環境與經濟可雙贏,企業需改變生產方式和發展途徑”

南方周末:面對“十四五”低碳發展要求,企業應該如何進行綠色轉型?

周永章: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包括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中央明確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中長期目標,“十四五”是關鍵時期,低碳發展是“十四五”重要的發展戰略,企業需要履行好碳中和的社會責任。

首先,觀念最重要。企業必須摒棄以前“不惜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的落后觀念,充分理解環境與經濟雙贏是大趨勢,要用低碳環境友好的方式達到經營發展的目標,推動低碳轉型,滿足綠色發展需求。通過節能降耗減排增效,低碳轉型不是成本,而是新的經濟增長點。

其次,企業需要在摸清自身減污降碳潛力的基礎上,將《綠色產業指導目錄》等政策文件作為綠色轉型的參照依據,了解綠色產業政策、界定標準等,再結合減排的技術手段,如設備升級改造、布局新能源、碳交易、碳足跡/碳標識等,來制定碳中和的策略與技術路線圖。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