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古代童話的地方 ——記伊朗國家博物館
據說伊朗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文物有三十多萬件,和你細細分享的蹲獅、走獅、鹽人、金人,不過是這片古老土地上的片羽吉光,還沒來得及去欣賞讓中國陶瓷愛好者神往的二十八件元青花極品,卻已無言地訴說著一千五百年前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何等密切。
藝術的魅力也許就在于能穿越古今、遙相呼應、彼此致敬吧?
責任編輯:楊嘉敏
我在喧囂的德黑蘭老城區穿行,遠遠地看見伊朗國家博物館那棟標志性的紅褐色磚砌大樓,簡潔疏朗的線條,不事雕琢,透著寧靜大方的氣質。這棟大樓落成于1937年,由法國建筑師安德烈·戈達爾設計。據說這位建筑師參考的藍本是一座薩珊帝國時期的宮殿。那座宮殿位于如今伊朗的法爾斯省境內,上千年的風雨侵襲,早已化為破敗的廢墟,但經過考古學家的調查和修復,成為伊朗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波斯第二帝國”最具標志性的視覺象征。因此建筑師以其為靈感,創作出伊朗國家博物館的主樓外貌,再自然不過。
伊朗國家博物館的正門外是一座街心公園,環繞噴泉的松柏上有鴿子歇腳。腳步匆匆,耳畔咕咕聲漸漸取代德黑蘭市井的嘈雜,離博物館主樓距離越近,我越能感覺到大樓正面穹頂的高大顯豁。與此同時,也讓我越發覺得本來是正常尺度的正門入口變得微渺起來,幻化為一個能讓時光倒流回轉的小小通道??磥?,建筑師的匠心施運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推開門,我從迄今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起步,開啟一段奇妙的博物館之旅。
從街心公園眺望伊朗國家博物館
“鹽人”和“金人”
伊朗國家博物館的展示,很像天津近年來遵循上世紀二十年代老照片復原的北疆博物院陳列,直白說就是有一股濃濃的“古早味道”。巨大的落地窗引入日光,輔以強烈的白熾燈光,一座座使用久遠的玻璃展柜盡管反光,但陳列的都是世上罕有的瑰寶。
比如著名的“鹽人”,1993年出土于伊朗西北的贊詹省澤爾—阿巴德礦山??脊艑W家在那里總共發現了六名鹽礦工人的遺骸。大約在一千八百年前的安息帝國末期,一場突發的礦難奪去了他們的生命。特殊的環境讓他們的軀體得以保存,不僅記錄下災難驟降的瞬間,更成為研究安息帝國末期普通百姓生存狀態極珍貴的第一手材料。
張騫通西域后,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里說“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數千里”,班固在《漢書·西域傳》里也留下了“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的記載。展柜里倒扣的玻璃鐘內,安放著的正是一位安息“鹽人”的頭顱,須發皆白,面目如生。凝視他蒼老的容顏,讀過的安息國“其屬小大數百城,地方數千里,最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汪亞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