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建筑
新建村的廢墟,婷玉的背影。
一個多月前,一位朋友從深圳來北京出差,出租車上,她熱切談論友人們的近況,說起了我們共同的朋友婷玉上了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
這個榜單每年選拔各行各業600位優秀青年,不少人趨之若鶩。讓它名聲鵲起的是三位獲獎人:“幣圈賈躍亭”的孫宇晨、谷歌Chrome瀏覽器換皮紅芯瀏覽器騙投資的高婧、還有因為創辦貝米錢包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進監獄比上榜單早了半個月的姚坤杰。
出租車對話后不久,婷玉來家里做客,我們聊了整晚建筑、雞尾酒還有搖滾樂。深夜送別,提起榜單,她在寒風中聲若蚊吶,“熱心前輩舉薦上去的,虛名而已?!?/span>
她是那個榜單上為數不多的獨立建筑設計師,上榜大概是因為一連串叫人眼花繚亂的建筑活動。她和馬堯合伙,近三年的時間完成了北京中山公園來今雨軒、故宮角樓餐廳、雕爺牛腩新旗艦店、悅讀奇緣親子圖書館、北京人家品牌設計、未來城市實驗室品牌設計等項目,項目類型橫跨規劃設計、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和品牌設計。
但福布斯的3030榜單太局限了,無法概括婷玉和馬堯在建筑以及其他領域中的行動與思辨。在建筑這個表象的行動之下,他們舉辦沙龍,發起發創社(Inspirado)實驗空間,定期呈現具有實驗性的藝術項目,他們關心民俗與神秘主義,執導戲劇并且親身演出,他們也對腦科學、音樂等一切智識活動充滿興趣。他們還曾親炙法國哲學家斯蒂格勒的教澤,完成“走向逆熵紀——社會雕塑、控制論與智慧城市”的學習。在他們的生活里,建筑不是主宰,而是對生命和思考的回應。
婷玉曾將清華大學建筑系館置換成一臺敘事機器,曾在鐘鼓樓旁邊將一條胡同的廢墟涂抹成一條色彩的河流……構建出一種異于日常的空間,使觀者的整個身體沉浸在作品的氣氛之中,其引發的感性認識和氣氛空間的變化,是一個持續性的動態過程。在她的作品中,建筑不再僅僅是為身體建造的居所,她對建筑的理解從“形和建造”轉化為“事件和運動”,突破了已有的空間模型和建筑語言。
中國有三百萬個建筑設計師,百分之九十五就職于大型設計機構和商業設計公司,剩下的百分之五,是獨立建筑設計師。婷玉和馬堯算其中的佼佼者。在不依附任何機構的情況下,他們不僅沒有為生計所累,還充分享受著智識和創造的樂趣,不斷地擴充著認知的邊界。
不格,Bug
婷玉很喜歡《黑客帝國》,每隔一段時間都要重新看一次Neo自我覺醒顛覆矩陣世界。救世主Neo是矩陣中的Bug,與婷玉有點相似。她把公司命名為不格設計咨詢,BugOffice,去顛覆庸常的建筑陳規。
馬堯相當務實。他談論技術細節,談商業模式,時常用存活、武器之類充滿戰爭味道的字眼描述行業競爭。婷玉則天馬行空,常常把對話帶向形而上的境地。她笑稱:“在bugoffice,馬堯是office,我是bug?!?/span>
但他們有一層底色是相同的。
2017年北京大興火災后的大清退讓地鐵上出現了不少用床單背著孩子的女人,她們蓬頭垢面,用哭得干癟的聲音乞討。男人們拿著小超市里叫不上名字的一袋紙巾,輕聲叫賣一包一元,目光低垂,不敢與行人相接。這是一場與空間有關的災難,居住空間被焚之后,城市中最弱勢的群體正被城市擠壓出去。婷玉和馬堯去拆除的現場,看到了正在發生的沖突,他們利用專業知識,參與制作地圖,記錄下正在清退的鄉鎮還有即將開始拆除的地方。這些地圖一度在北京的冬天廣為流傳,有志愿者看到就會去相應的地點聲援,為“低端人口”多爭取幾天收拾家當的時間,體面離開。
建筑師應當對人的空間負有天然的責任感,但這個群體中從專業出發介入這一事件的并不多。婷玉和馬堯,是建筑師中的異類。
婷玉青春期剃了寸頭,中學時曾在學校廣播站播放GodFlesh長達7分多鐘的工業噪音《Flowers》?!靶W時讀到了關于張楚的文章,就此開始聽搖滾,慢慢接觸到了9InchNails、TheSmashingPumpkins……”而無法消融自我融入環境的記憶能追溯到幼兒園,伙伴們圍成一圈看螞蟻,她站在一旁遠遠看他們。
長大后,她有意無意地警惕任何體系?!绑w系本身就有強大的吞噬力和奴役力,如果不保持距離,很容易被消化。獨立建筑師很大的職責是用自己的思想和實踐維護體系之外的獨立和自由?!?/span>
婷玉在本科攻讀語言,留學日本后研究民俗和妖怪學。在日本待了一段時間后,她意識到喜歡神話研究不需要當成專業去學,完全可以當成興趣愛好。當時在神戶大學的宿舍樓中,有一位備考建筑系兩年的姐姐,因為日常接觸,婷玉建立起了對建筑的興趣,她意識到建筑是綜合學科,有人文的部分,又是藝術的載體,又有技術的印記,可以更好地探索自己。她幾乎從零基礎開始備考,參加了半年后的入學考試,并順利通過,轉學建筑,成為日本六零后建筑大師遠藤秀平的弟子,那位在建筑上啟蒙了她的姐姐卻抱憾落榜回國。
畢業回國后婷玉去了設計院,2016年初,她回家鄉照顧生病的爺爺。到了3月份,爺爺的病好轉很多,幾個月前報名的一個設計競賽需要她返回北京宣講方案。她本不打算上臺,但家里人一致表示爺爺暫無危險,應該回去繼續比賽。比賽結束,剛從臺上下來,就接到了爺爺去世的消息,沒有見到最后一面。
這愈發讓她覺得,人生規劃是個偽命題,一切都是帶有因緣的偶然際遇。在這次比賽的總結文章里她寫道:“……這是因果推導與因緣碰撞之別,并非一種因果律的產物,并非一步一步沿著一個思維邏輯衍生的結果,而是一種因緣性的產物,是偶然里面生長出來的應然。樂曲的華彩段之珍貴,在于其難可逆料,是時機與才華在一瞬間摩擦迸發出的火花。鋒芒畢露、因果明確的無盡重復,不是藝術,大約是偷懶與獻媚?!彼运粸樽约旱奈磥碓O限,只要下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出現,隨時可能放棄在建筑領域的營造,投身到全新的世界。既然如此,她很快選擇了設計院之外的生活,為獨立建筑師陣營加一份力。
馬堯也離開了設計院,原因比婷玉的更具象?!霸诖笮驮O計機構,一個建筑師只是一個螺絲釘,只要負責單一的功能即可。但建筑是整體的,從談項目到簽合同再到分配給合適的人以及如何參與現場施工,環環相扣。如果你永遠只是畫平面或者畫樓梯,時間長了就變得只會做這一件事?!边@不符合他把建筑當成畢生事業的志向。
2010年,馬堯以山西省長治市高考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梁思成創辦的清華大學建筑系,在此之前,他接受的是標準的小鎮做題家訓練,“缺乏文藝的啟蒙”,選擇專業渾渾噩噩,大一大二感覺仍是隨波逐流,直到大三遇到周榕老師。周榕不只教設計本身,而是用各種方式引導學生意識到什么是真正的美,意識到審美和藝術文化上需要補足的方向。他開始喜歡阿爾瓦爾·阿爾托、石上純也等建筑大師。
離開體制沒有讓馬堯感到恐慌。他覺得這要歸功于自己的人格特質,“我屬于車到山前必有路那類型。焦慮襲來,你花時間去思考它,自然產生了第二個焦慮,沒有休止。倒不如有事情的時候就努力做,沒事情的時候就找點樂子?!边@樣,他們在設計項目委托不多的時候,還抽空翻譯了全球最著名的藝術出版商費頓出版社的《DrawingArchitecture》,一本收錄了30位普利茲克獎得主以及276張絕世手稿的剖析建筑文明的巨著。
馬堯和婷玉翻譯的建筑文明巨著。
婷玉自然能理解這一點:“人有兩種驅動系統,一種是人際比較的激勵系統,另一種是堅實自我、追求真理的榮譽系統。掉入被評價上癮的陷阱,渴望在各種比較系統中勝出,非常容易被虛榮吞沒。我身上可能不存在前一個系統,不去和別人比較,擺脫標尺來理解自己和別人,可能能獲得更大的自由?!?/span>
獨立建筑設計師在中國的境況會好轉嗎?馬堯和婷玉持樂觀態度,“市場正在接受小型設計機構,不再依賴大型的設計院,未來會有更多的需求找到小型事務所?!边@不是癡人說夢,而是有著現實的考量。
改革開放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走完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幾百年的歷程,已經過了飛速城市化的年代,奧運前十年的大修大建不復存在,但過快的新陳代謝留下了大量今天看來不合時宜的建筑,有待更新,還有被忽視的鄉村與山林——比如深山中做一個書店的鄉村建設項目,都很適合獨立建筑師的胃口。
作為藝術的建筑
在馬堯的故鄉平順有一棟唐末古廟。去到那里需要在盤山公路上開幾個小時的車,非常疲憊,但到達院落后,整個人會被穿越千年的格局接管,一掃疲憊。馬堯覺得,這種刻骨銘心的審美沖擊正是藝術區別于日常的重要分野。在這個建筑被等同于蓋房的時代,人們忘記了建筑本質上是與古典音樂、架上藝術相提并論的藝術形式。不同的地方是它多了一個甲方,還要有實用的功能性。
無限逼近建筑作為藝術的邊界,也是作為建筑師的馬堯和婷玉的夢想。
作為藝術的建筑活動通常需要激發公眾的互動,創造一種公共藝術體驗。馬堯曾經在一個小區打造了社區高爾夫,一個高出地面的臺子,如果有人上去玩耍,就會吸引別人的目光,人與人的連接便建立起來,一項造價昂貴的運動與平民化的社區生活也結合了起來。
孩子們在馬堯設計的社區高爾夫上玩耍。
婷玉的“胡同棉花糖”也是一次肉身和胡同的碰撞,是她作為棲息在城市中的個體對這座巨變中的城市作出的一次微小回應。這種類似行為藝術的事件是臨時的,因此剩余的作品可能只有事件的照片、錄像和記憶,進一步強調了短暫經歷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皊ite-specific,又稱‘特定場域’,是處理藝術與特定環境之間關系的一種方法,我做的東西也總是在回應某一個特定的場地,會呈現出每一處場地獨有的特征,也就是在地性?!辨糜裾f。
關于把建筑作為藝術的表達之道,還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候。馬堯大學時做過一個建筑項目,叫「光,復興(Light,Revitalizaton)」獲得了VELUX國際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全球第1名,實現了中國零的突破。
這個作品旨在“復興生活、自然、時間的一種關系”,將二十四節氣和北京的建筑傳統融合。在胡同頂上加上鏤空的天窗,隨著節氣的變化,太陽的高度角不同,在生活的區域形成了不同的光斑。光影的變化讓行走其中的人意識到時間的流動,提醒當代城市依然與古老的歷法保有聯系,連接現代城市與傳統文化。在這里,建筑變成了多元的容器,承載人、生活、還有光。
馬堯獲得了VELUX國際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全球第1名的建筑項目——“光,復興(Light,Revitalizaton)”。
這種基于身體和事件的差異化視角時刻提醒他們要關注生活和人本身,要關注那些具象的細微的故事和情感,并以此作為實踐中至關重要的一點?!拔覀冊趯W校接受的建筑學教育所依托的是一套嚴密的知識體系,基于一種高度邏輯化和抽象化的方法論。這使得我們在剛剛開始實踐的時候有很大的慣性,往往很粗暴地將一套設計觀念強加給建筑的受眾?!?/span>
事實上,建筑雖然不能改變社會性質,卻可以讓它局部的質地變得柔軟,更有人情味。這種對建筑超越鋼筋水泥結構的追求貫穿了婷玉和馬堯的設計。
他倆最推崇的建筑師石上純也就做過很多這樣的實踐。他為日本的一間學校打造了多功能活動的廣場,把光與影投射在大地上?!皩τ谝粋€活動廣場來說,這當然超出了它實用的極限,但足夠純粹和極致,我覺得這是設計師自由創造的產物?!辨糜裾f,“石上純也是那種尊重每一處基地獨有特征的、不貼標簽的建筑師,他認為不管再小的物體當中都是有空間的。材料與空間之間也存在著某種關系。他關注使用者對自己的作品的反應,在意建筑傳遞給人的東西,曾經在演講中展示用監視器拍攝的人們在神奈川工科大學KAIT工房中的一些自發行為并加以分析?!?/span>
在某些方面,婷玉和馬堯比石上純也走得更遠。
他倆曾經在北京的一座山上做過一場沉浸式戲劇。婷玉把坂口安吾的《盛開的櫻花林下》改寫成劇本,讓演員穿越山林,以現實中空間的轉換對應劇中場景的轉變。設計這出戲的思路與建筑同構。觀眾和演員要與場景發生互動,那些演奏琵琶的人如何出現在無邊舞臺恰如建筑設計中的流線,而觀眾如何把多處場景的感受根據行進道路疊加結合,感受到戲劇的張力,同樣與建筑中動線的安排相一致。解決戲劇表演在山中的難題時,同樣涉及到了建筑的手法。用鋰電池和逆變器提供電力,結合山體形狀專門設計了供電的線路,結合環境和自然之物遮蔽人工的痕跡,確保觀眾待在由光營造的氛圍中。
這種打破建筑和戲劇邊界的行動引發了藝術界的關注。尤倫斯藝術中心邀請婷玉和馬堯專程去講述他們如何實現流動的戲劇與定形的建筑的同構。對他倆來說,這也正是建筑這件事特別有魅力的地方?!拔覀儗Υ嗳鹾投虝旱南敕ㄒ约斑@些狀態如何存在于我們所身處的公共和私人空間感興趣。想通過各種媒介來探討這些想法,這些建筑以裝置形式存在,或者在公共藝術活動中充當角色,成為和時間、和生命對話的‘新建筑’。我們在平時工作中處理的項目類型不限,但會在不同的項目類型中尋找深層的邏輯共性?!?/span>
婷玉在尤倫斯活動現場。
接觸的項目類型越多,他倆越深刻地感受到,建筑不是獨立運行的行業,各行各業都與之相關。但馬堯和婷玉的出發點并不是跨界,而是歷來堅持的“廣義建構”。
馬堯解釋道:“其實生活中許多事情都用到了建筑學的思維,寫文章如何梳理結構、調配語意都是建構。產品經理如何與用戶發生連接并且完成策劃也是在建構。藝術也不例外,用建筑的思路和視角介入當然成立。一切都是建筑?!?/span>
整體設計觀
李銀河書店設計圖。
為了給李銀河設計書店,馬堯和婷玉調研了全國五十多家書店。他們的關注點并不在大多數建筑師們盯著的視覺和裝修,而是書店作為空間的本質與流變。
調研的結果是一份白皮書,關于書店的九大分類以及進化模式——從知識的集散地變成了新型城市消費場所。他們意識到,有了互聯網,知識傳播的途徑改變了,就要為李銀河的書店尋找新的定位,把這里變成李銀河知識付費的線下空間。就連放什么書都給出了建議——不要試圖做得大而全,只賣李銀河和王小波寫以及推薦的書。因為他們沒有成熟的供應鏈體系,更缺乏專業的選品團隊。
帶著這份白皮書,他們開始設計書店的空間,規劃了一個流水與島嶼為概念的畫廊書店。李銀河收養了一個兒子,叫壯壯,熱愛繪畫。馬堯和婷玉把書與活動當成散布在空間中的島嶼,剩下的部分則用壯壯的畫來如水一般填充。畫廊空間與“島嶼”在他們精心設計的書架之間有機融合。
但書店項目卻最終因為甲方之間的矛盾落地不成。馬堯把建筑比作電影來安慰自己,“時間尺度上相似,打造一個作品需要數年時間,而且也都需要多工種的協調。最后誰都不知道哪一環節沒跟上把整件事情搞砸?!?/span>
傳統的建筑設計服務,也就是大型設計公司和設計院的工作,只做甲方安排好的事情。目標客群、單價、定位等關聯消費體驗進而關乎設計思路的細節一概不過問,“拿到任務書畫圖就完事兒了”。建筑師是專業的,甲方往往并不專業,“不具備運營和產品研發的能力,甚至不清楚即將落地的項目以何種方式與市場交互?!辨糜窈婉R堯做設計,絕不以出設計圖為目的,他們思考的是如何用設計解決問題。
“整體設計觀”就是他們思考的結果。把自己當成項目發起者,從播種階段介入設計。因為“設計是一個廣義的存在,建筑是表象,往里是空間,再往深,空間意味著事務和人的運營模式。這些東西都不是狹義設計的一部分,但卻在未來決定了設計的成敗?!?/span>
“整體設計觀”最早形成于2014年。那時馬堯大學還沒畢業,參加了一個關于互聯網時代商場如何設計的競賽,從那時起,他意識到建筑不會孤立存在,而是與變化著的現實緊密、多元地相連。他在比賽后堅持研究、思考商場設計與社會的關系。2018年,他們被阿里負責新零售的部門請過去專門做了一場報告,此后還在清華大學帶了一個秋季學期的Studio,題目便是新零售與城市創新場景設計。持續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婷玉和馬堯找到了更多的他山之石,比如創辦于1980年代的日本蔦屋書店,“他的數據驅動模型和選址思路直到今天都領先中國大多數城市的商場?!?/span>
做任何建筑,他們都會研究甲方以及商業模式,然后才展開設計?!霸浿蛔鲈O計,畫圖之后才意識到甲方根本沒有錢來完成。但現在把自己作為項目的共同體,就會事先搞清楚所有的條條框框?!?/span>
2017年末,一家深圳的西餐廳邀請不格工作室設計品牌的視覺效果。他們研究了海量的餐廳行業的內容,帶著雄厚的研究基礎,他們做好了品牌的Logo,給甲方闡釋了自己的思考。餐廳老板一聽,索性把室內的空間設計也交給了婷玉和馬堯。從那之后,他們更自信了,每一個經手的項目都從研究性工作開始,把設計當成一種工具,回應研究的結論。
北京昌平十三陵旁,有一個曾經的軸承廠,三棟廠房,高低錯落。馬堯和婷玉把這里改建成了精品酒店。軸承廠建筑誕生的年代能追溯到紅色歲月,正面留下了文革時期的標語,不是那種刷上去的油漆標語,是銘刻在墻體上的浮雕,改建成酒店時,馬堯堅持不能把這些細節抹去,他要把六七十年代的風尚保存下來,讓今天的人借助建筑對過去的歲月有所了解。
另一個經典的案例就是北京中山公園里的來今雨軒餐廳。它興建于1915年,民國時期一直是社會名流們聚集的地方。文學研究會、化學研究會乃至抗日救國會等組織都在這里集會。但后來這里日漸荒廢。婷玉和馬堯自2019年以來接手這個項目。來今雨軒原生的木質結構,正巧處在中國傳統的斗拱和現代風格的行架過渡之間,他們認為歷史賦予的獨特性值得保存。但那里后人加了一個吊頂,遮擋了木結構。因此,他們給出的設計方案是拆除吊頂,裸露建筑本體的結構之美,而且加裝燈光來突出這份歷史的禮物。
今雨軒。
最近婷玉和馬堯即將開始的項目中,有一座復古的賭博博物館,在湖南的洪江古城,是近400棟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中較大的一個。他們試圖在這里重現中國古代賭博的樣貌,“最近在看資料,研究各種古代賭博游戲的進化史?!?/span>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