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中來,到傳承中去
敦煌中學的課間操火了。學生們自創的“飛天舞”跳上了熱搜,他們舞姿輕盈,擺出反彈琵琶、金剛力士等動作,用青春力量喚醒傳統之美。這個網友們紛紛表示“好美,想學”的舞蹈,是根據敦煌壁畫中標志性的動作進行的二次改編創作。
用自己的方式與傳統對話,是這一代“新青年”的獨創。
傳統之美,在于器物,在于衣袍,在于書法,在于歌賦,更在于對其真正精華之所在的傳承、創新與發揚。當傳統在現代激蕩,我們欣慰地看到,年齡不再成為擁抱傳統的束縛。親近傳統,本就是流淌在我們血液里的本能。以傳統延展生命的長度與厚重,在這種互為關照之中,更顯歷久彌新。
近年來,敦煌市組織藝術工作者圍繞敦煌文化開展書畫創作、研學培訓等活動,豐富文化業態,弘揚敦煌文化。新華社?張曉亮?攝
傳統不在博物館 更在人世間
是誰說舊戲文已泛黃,我卻當做是國色天香。在作為主打“年輕人文化”的B站跨年晚會上,今年口碑最好的作品是看似與流行文化相去較遠的國風向表演《驚·鴻》。節目播出后微博詞條“驚鴻是對晚會審美的降維打擊”立刻登上熱搜。幾番轉場,一氣呵成,昆曲、秦腔、河北梆子、評劇、京劇,六個戲曲劇種雜糅,讓年輕人在一個節目中領略到中華藝術的吉光片羽,以濃縮的形態為觀眾領路,使其沉醉于如夢似幻的傳統美學之中。
個性鮮明的Z世代年輕人似乎留給大眾一種刻板印象:他們反叛,特立獨行。而事實卻與此相背,國風、國潮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傳統越發走俏,從亞文化開始崛起并形成了相當的規模?!扼@·鴻》激起的巨大反響,也再次說明了當代年輕人對傳統戲曲的接受度遠遠超乎想象。根據數據顯示,過去幾年,包含民樂、舞蹈、華服等內容的國風興趣圈層覆蓋人群增長達到了20倍,而B站上近乎九成的國風愛好者都是Z世代。點一盞茶、臨一行字、聽一折戲,這些都可能成為觸發年輕人接觸并走進傳統的一個開關,被很多人形容為“一下子被擊中的感覺”,并由此情緣深重。
2020年的冬天,許多人都在虔心地等待故宮的第一場雪。紅墻黃瓦下,倩影漢服衣袂翩翩,這些費心造型過的男孩女孩們,為已經600歲的故宮平添了幾分趣味與活力。而這種“國風大典”悄然成為了不少景區亮麗的風景線。就算是平日出街,身著唐裝漢服,也少有人會側目驚奇了。年輕人愛看“傳統”的熱鬧,就如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所言:“歷史永遠歡迎新的敘述者”——2019年故宮觀眾1933萬,一半以上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段以诠蕦m修文物》紀錄片最初設定的目標受眾是喜歡慢節奏的中老年觀眾,結果點贊最多的居然是年輕人。
傳統蘊含在生活之中,通過多元化載體與當代人為伴,在這種浸淫下,傳統也印刻在我們的意識深層,潛移默化地讓年輕人對傳統有天然的親近與好感。這屆年輕人有著他們獨特的傳統觀,不僅接受與認可,同時展現了一定的鑒賞和審美水平。
再造經典國潮 傳統衣缽永傳
2020年夏天,一位“考古女孩”走進了大眾的視野之中。湖南耒陽留守學子鐘芳蓉喜獲高考全省文科第四名的佳績,卻力排眾議選擇就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一時間,議論鼎沸,鐘芳蓉不急不緩地道出了自己的理由:這不僅出于她對歷史和文物的熱愛,也受到偶像樊錦詩的影響。
“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發。心歸處,是敦煌?!边@是82歲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樊錦詩人生的寫照。而鐘芳蓉在寫給82歲的樊錦詩先生的信中說道:“我希望能追隨您的腳步,去選擇北大考古,選擇為考古獻身,也希望找到心靈的歸處?!薄扒拜叀迸c“后浪”之間的對話讓無數人受到鼓舞,這如同一場超越時空對傳統的接力,體現了年輕人對心中熱愛的執著,也是傳統后繼有人之幸事。
年輕人對傳統的認同感體現在他們旺盛的表達欲上,還有踏踏實實的行動中。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傳統積極發聲與站臺,深入研學與解讀,并擅長以年輕視角重新“解構”,用創意賦予傳統以新的生命力,這支守護傳統的隊伍越加壯大和年輕化。
1996年出生的劉雨涵是杭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趙亦軍的唯一弟子。出身高貴的宮廷杭繡,結合了彩線繡和金銀繡兩種技藝,光彩奪目,金碧輝煌,曾有著“只收男工不收女工”的行規。因為受制于傳承方式,歷史上有關杭繡的文字記載非常少,技法、歷史皆由師徒口口相傳,已有9年學習功底的劉雨涵更感自己的使命重大。除了學習手藝,劉雨涵還創建和運營著宮廷杭繡的新媒體平臺,為宮廷杭繡在年輕一代人群中的推廣做著不懈努力。
1997年出生的陳浩與木梳結緣,是出于他對中國手工藝術的癡迷。擁有千年歷史的東陽木梳,當時僅剩一位八十多歲高齡的手藝人許立仁堅守。偶然間得知東陽木梳現狀的陳浩暗下決心,不能讓這門手藝就這樣斷了。他跟師父許立仁學習木梳制作技藝,花了三年多的時間,最終熟練地掌握各道工序。除了學藝,陳浩還嘗試為木梳注入更多時尚的元素,造型更為現代化,“我會把現代化的設計和傳統手藝進行結合,簡而言之就是讓非遺‘活化’?!?/p>
新一代的青年們,他們身處一個科技迅猛迭代、一日千里的時代,但他們未曾忘記自己承前啟后的使命。通過返璞的方式,他們將注意力落回本土文化,汲取傳統的精髓以傳承發揚。這種有韌勁的熱愛與創造力,直接印證了時代在潮流審美與需求上的轉變,也讓傳統與現代加深碰撞,讓悠久歷史積淀孕育出的智慧和風骨生生不息。
傳統與未來共生 以傳統指引未來
隨著文化自信的回歸,當我們談論國風、國潮時,更多是在追尋其中的精神內核。我們不拘泥于表現上的崇古,而是用發展的眼光去觸摸傳統背后的肌理,找到我們與生俱來的呼吸,讓積累千年的古樸,再度風華正茂。
在李子柒的短視頻中我們欣賞到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古意。這種共情是相通的,我們同樣熱愛唐朝的華貴大氣,宋人的素雅端莊,明清的柔美細致……走出視頻構造的美感,應運而生的衍生品如螺螄粉、藕花釀,是傳統的一種具象化,成為了新時代消費者所鐘情的選擇。被迷住的還有750萬關注李子柒的海外用戶,更體現了文化上的“君子美美與共,和而不同”,傳統歷經歲月周期,有其超越時空的人文情感價值。
萬科推出年度品牌主題“萬事皆可,就是我們”,與廣大受眾進行態度碰撞和表達。并于2021年1月,提出第二個品牌態度“就是挺傳統”。
傳統以其親民的方式照進我們的當下,以激發年輕人的生活靈感。在與傳統漸行漸近的觸碰中,年輕人體現了“挺傳統”的精神風貌?!巴Α奔仁歉痹~,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可;亦是動詞,體現出年輕人支持和站位傳統文化的態度立場。傳統不斷經歷著重構并被賦予新的意義,它以濃厚、深邃、博大的內核與外延,不斷給現代人以新的啟示,在歲月中求索未來之路。
從了解到熱愛,從堅守到傳承……當“挺傳統”遇到“新青年”,便會悄然煥發新的光芒。作為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36歲的萬科既是“挺傳統”的行業龍頭,也是不甘平庸的“新青年”。通過“修舊如舊”的手段,我們啟動了一臺雙向運行的時光機,既要追溯和萃取歷史留下的建筑瑰寶,也要放眼未來,為社群和城市帶來嶄新的生機。為業界津津樂道的萬科城市更新項目,順著文化之源和時代潮流而生長的美,讓城市中的生活居所,滌去厚重的塵埃,換一段再世新生。如承載港澳同源千年歷史的深圳南頭古城,在政府與企業的合作下蝶變重生,從無人問津的城中村搖身一變成為年輕人趨之若鶩的創新之地,成為了這座移民城市的歷史與現代記憶蒙太奇;當漫步在上海的上生新所時,近百年的歷史記憶在空間中得以迸發,形成建筑、城市與日常生活的新舊更替;在廣州的永慶坊,所有老廣熟悉的味道都被搬進了這條街,原汁原味保留了騎樓古巷的舊時光,實現了新與舊的包容共生。
正如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郁亮在接受采訪時所說,傳統不僅是宏觀的文化歷史,也是我們身邊的衣食住行。當代青年對傳統文化的創新,對保護非遺的重視,將讓國潮元素更多元化。傳統文化也將在年輕化浪潮中不斷發揚光大。
日益壯大的傳統輸出和在世界范圍影響力的不斷加速離不開大國自信的背景,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傳統更容易開花結果、遍地生根,從而反哺給我們更大的力量。它們穿越千年,百轉千回煥然新生,為盛世而來。秉承大道當然、合伙奮斗的價值觀,萬科將持續致力于煥發城鄉與生活的新活力,燃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全新認知。
萬事皆可,就是挺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