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懂了這些牛文物,也就讀懂了自己
牛,自古以來就是很得中華民族喜愛的動物。從祭器到壁畫,從文房四寶到鍋碗瓢盆……一頭頭姿態各異的牛,被定格在各種器物上、散落在中華文明版圖中。
在農耕社會的漫漫歲月,因為與土地、勞作、生存的緊密相連,牛被賦予某種神性的光輝,寓意著主宰與豐饒。
這種金步搖,曾經在魏晉南北朝時流行于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牛頭上,伸出長長的鹿角,精心綴上桃形金葉。這件頭飾大約佩戴起來并不輕松,但是誰擁有了它,就意味著掌控了地位與榮耀。
今天的我們依然可以想象,愛美的女主人攬鏡自照,戴上步搖,輕移蓮步,穿行于眾人的注目中。牛頭高昂、鹿角張揚,金葉微微搖曳,發出輕輕聲響,讓人折服于那份強勢的美……
富有生命力的器物,從歷史深處走來,沉淀著歲月的光彩,在不經意間就能穿越時光、激起漣漪。
這是滇國的一件祭器:大牛牛角飛翹,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一只猛虎,攀爬著撕咬牛尾;大牛腹下中空,一只小牛安然地站立。
那時的匠人,或許親眼目睹了這個震撼的場面:大牛忍受著被噬咬的劇痛,守護著弱小的牛犢,縱使鮮血淋漓,身形依然堅定。
舐犢之愛,古今相通。站在這件器物面前,你是否會想起曾默默為你遮風擋雨的父母?亦或是自己對孩子毫無保留的牽掛?
那份決絕、那種隱忍,藏在大牛的身體里,含在為人父母者的眼中……雖然相隔千百年,細膩的刻畫依然打動人心。
沒有龍的顯赫,沒有虎的威風,在十二生肖中,身形龐大卻性情溫潤的牛有著腳踏實地的煙火氣。無論是唐代詩人“巴女騎牛唱竹枝”的田園理想,還是近代農民“三十畝地一頭?!钡娜兆颖P算,牛都寄托著尋常百姓生活安康、和諧美滿的樸素愿望。
上千年過去,守護在黃河蒲津渡遺址上的大鐵牛,依舊圓目怒視、豎耳聆聽。
山西蒲津渡,曾是黃河上最繁忙的渡口之一。唐朝時,為牢固這里的浮橋——蒲津橋,能工巧匠打造地錨,以大鐵牛的形態澆鑄。
戰火、洪水、黃河改道……橋早已消失在歷史洪流之中,而大鐵牛仍鎮守在此,埋入泥沙亦不改其志。
滄桑未改牛脾氣,進退還憑鐵骨頭。無數春秋、不問西東,這“犟?!钡臍鈩?,多么像歷盡劫難、九死一生依舊頑強不屈、奮力前行的中華民族。
所有的歷史,都是我們的故事。那些關于牛的流傳,賦予了那些珍貴的器具、造像以靈動的生命,穿越歷史的天空,訴說著我們民族的過往、我們承載的悲歡。
歲月留痕卻靜默不語。從一件件輾轉遷徙、世代存續的國寶中,我們觸碰著歷史的碎片——一面是舊時的生命,另一面是今日的我們。我們讀懂了它們,也就讀懂了自己。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