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凱、董保華談加班現象
如何在平臺領域切實貫徹勞動法,才是我們當前最緊迫的任務。平臺勞動關系的相關規制文件可望近期出臺?!白訌椊K于要著靶了?!?br />
勞動法從某種意義上,被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拋棄了。
現在勞動法有三個問題:高標準、窄覆蓋、弱執行。
責任編輯:張玥
近日,多起意外事件,讓互聯網普遍的加班現象引起輿論關注。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為何無法保護過勞者?就此,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常凱和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董保華。
他們分別參與過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及勞動法的論證和起草工作。在2008年全國勞動合同法的大討論中,兩人曾分別作為“勞方代表”和“資方代表”激烈爭鋒,引起全國關注。
在采訪中,常凱更多關注對于互聯網平臺的勞動法律約束,董保華則認為現行勞動法有高標準、窄覆蓋、弱執行的問題,需改變方向。
南方周末:有人說勞動法是“沒有牙齒的老虎”,你怎么看?
常凱:有一定道理,但表述不嚴格。
現行勞動法律規定,完全可以適用于互聯網企業勞動關系的規制?,F在的問題是,勞動法律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如勞動關系認定、加班時間、社會保障等,得不到貫徹實施。平臺企業,在相當程度上成為了勞動規制的法外之地。
首先,這是平臺雇主以“去勞動關系化”為策略規避勞動法律的結果。
平臺雇主規避勞動法律的一個基本策略,是否定員工與企業存在勞動關系。一些大的電商企業如阿里、京東、美團、拼多多等,業務的重要一環是通過人工將賣家的商品送到買家手中??爝f員是最大的人工成本,也應是勞動關系的主體構成。但企業除個別直接雇傭快遞員外,大部分將送貨業務分包或轉移出去?;ヂ摼W貿易公司變成了互聯網信息公司。
在相當多的互聯網企業,勞動者身份得不到認可。外賣小哥變身個體戶,受雇者成為合作者,勞動者失去了勞動法律保護和社會保障,每天工作12個小時。
而且,工人的這種處境,竟然被有些雇主鼓吹為“996福報論”。更可悲的是,這種公然蔑視勞動法律的狂言,竟然在社會上大行其道。這對于一個勞動法治的國家而言是非?;奶频?。最近發生的多起互聯網企業員工工傷致死和過勞死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