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生活到來之前,先獲得新生

在“筑夢空間”公益活動之前,雖然有很多人走進過葉志仁家一貧如洗的生活,卻鮮少人關注他們波濤洶涌的內心。解決物質上的貧窮固然重要,精神上的困頓也不容忽視。因為希望,也是貧者的面包。

“沒辦法,得病了就要治,不治就會死?!闭劦礁赣H葉志仁的病情,五年級的小悅抿著嘴巴,雙眼泛紅。

雙手交織放在膝蓋,沉默了好一會后,長吁一口氣,小悅仰頭露出無奈的笑。

“懂事、有禮貌,但很少開口說話?!边@是社工葉素丹對小悅的第一印象。

回憶起初見的場景,社工和志愿者感慨不已。當時是放學時間,他們進門就看到小悅蹲坐在客廳的小板凳上,伏著身子寫作業,不遠處的電視傳出陣陣嘈雜。 

聽到聲音,小悅抬起頭悄悄地打量著這群陌生來客,顯得羞怯而膽小。

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小悅都沒有自己的獨立空間,每天必須在紛擾的環境中進入學習狀態,和患癌的父親、年幼的弟弟擠在狹小的房間,面對生活的不堪。

然而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

一戶低保困難家庭的孩子住在雜亂的閣樓

惠州市民政局在開展的“社工介入社會救助試點工作”中發現,博羅縣湖鎮鎮3個試點村中,36戶的低保家庭中有13戶家庭的孩子處在學齡期。這些孩子普遍居住環境差,沒有獨立的房間。

據2018年統計數據,惠州市約有2.5萬戶低保戶。這也意味著,于貧困泥潭中掙扎的孩子不在少數。

如何保證這些孩子必要的生活和學習空間?如何給這些孩子構筑夢想的更多可能?一家企業和一群人正在行動。

看不到未來的家

小悅的父親葉志仁得了直腸癌,晚期。

十指腫脹,無法完全張開,指甲泛黑,指縫黏連處,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水泡。

這是癌癥化療在葉志仁身上留下的印記。

而小悅身上也有父親化療后的“副作用”:一雙大小和顏色都不同的拖鞋,一身親戚剩下的衣服。

四年前,這個小家曾經是幸福的。

那時,身體還硬朗的葉志仁在深圳上班,月薪五六千。在他看來,當時自己身上有使不完的勁。

37歲的那年,一切都變了。剛檢查出直腸癌的時候,已然是晚期,且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肝臟。

看到結果的他留下了絕望的淚水,這也是他因為病魔第一次落淚。

談起當年的病癥,葉志仁臉上透著不解。在他看來,自己年紀輕輕怎么就得了癌癥。

“我老婆一直哭個不停,看著難受,沒忍住?!?/p>

第二次哭,是因為轉移到肝臟的癌細胞擴大,原定的手術排不上位,只能繼續使用價格高昂的靶向藥。出電梯時,葉志仁哭了,“藥太貴了?!?/p>

化療初期,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讓葉志仁經常感覺上不來氣,黃水吐了一攤又一攤。

而后隨著其他并發癥接踵而至,他蹲在走道上起不來,連穿鞋子都要妻子幫忙。疼痛在他的身上游走,并不劇烈,只是不知道下一步會轉移到哪里去。

葉志仁感觸很深:最大的難題不是承受病痛,而是承受它無序的變化。

隨著化療的深入,他開始出現視力受損,記憶力下降等并發癥的困擾。

葉志仁的世界慢慢變得暗淡,目之所及盡是黑灰色,妻兒慢慢變成輪廓。

他恐懼著,甚至想到未來女兒結婚時,被女兒挽著的自己會不會連路都看不清。轉念又想,自己可能活不到那天。

癌癥像是一個定時炸彈,橫在了葉志仁未來的路上,不知道哪一天會爆炸。

夫妻倆頻繁地往返廣州治療,小悅察覺到家中氣氛的變化,她變得敏感、沉默。

父親患病后,她愈加沒有安全感,不敢一個人睡覺。每次母親在家,她都要擠上床,“明天還要去廣州嗎?我醒來能不能看到你?”得到否定的答案后,她一個人會失落很久。

這幾年,癌癥把這個家庭攪得翻天覆地,家里早已欠下巨額債務。早在女兒上一年級時,葉志仁就想為女兒布置一個漂亮的房間,突如其來的疾病讓這個計劃一再擱置。

眼看周邊家家戶戶都建起新房子,姐弟倆也想要新房子。

有一次,弟弟參觀完同學的新家,跑回來問葉志仁:“為什么別人都有新房子,我們沒有?”

葉志仁來回摸著腫脹的手指,一句話也回答不上來。前路茫茫,桌上厚厚的醫療單,晃得他看不清未來。

在獲得新生活之前,新生

未來在哪?

小悅讀著“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 ”,執拗的等待春天的到來。

果然,第一縷春風吹進了這個閉塞已久的家門。

2019年12月底,惠州市慈善總會聯合碧桂園惠州區域,啟動“筑夢空間”公益活動。

該項目為惠州市低保難家庭中6-16周歲兒童青少年改善學習空間環境,并通過整合志愿服務力量,為孩子制定“愛心伴成長”服務,陪伴兒童青少年的成長。

小悅的家被列入改造名單。

隨即這個“淪陷”于貧困的家庭,被粉色書桌、粉色柜子、五彩斑斕的被套填滿,小悅的眼里有著可見的喜悅。

一旁的葉志仁驚訝于這樣的幫扶模式,一直以來,扶貧濟困多以金錢補助家庭的形式體現,這么大手筆投身到小孩身上,并不多見。

原來貧者除了溫飽,也可以擁有美的設計。

受到觸動的葉志仁克服自己灰暗的視力,利用在家休養的時間自學繪畫技術,加入女兒“筑夢空間”的改造。

不久,小悅的房間多了藍色、鵝黃色的墻壁,綴著白云、花朵,與粉紅色的書桌相得益彰。

“藍色亮堂,黃色象征著希望?!?/p>

小悅和父親葉志仁一起描繪屬于自己的“筑夢空間”

小悅也拿著畫筆加入其中,在墻壁繪上小草。一大一小的畫筆,拉近了父女的距離。小悅悄悄跟社工和志愿者說,除了游泳外,她跟父親又多了一些美好的記憶。

弟弟依舊會問“我們什么時候才會有新房子?”

但不同的是,講完他會反過來安慰葉志仁,“不過沒關系啦,我家外面看不漂亮,里面很漂亮,有爸爸畫的畫?!?/p>

小悅改造后的房間

這一刻,葉志仁無比珍視世間的美好。他暗暗想,為了孩子也要跟病魔斗爭到底。

越來越多人加入到這場愛心接力,碧桂園惠州區域員工楊明得知葉志仁一家的情況,親自上門慰問,并決定資助小悅和弟弟完成學業。

孩子不必跟父母蜷縮在房間一角,寄住在大伯家卻能有自己的獨立空間,與鴨毛為伴成為歷史......

除了這些看得見的硬件改變外,“筑夢空間”公益活動更大的意義在于激發低保家庭孩子的自主能動性,在他們獲得新生活之前,先獲得新生。

授人以漁,亦授人以希望

碧桂園惠州區域負責該公益項目的尹嘉對“希望”這個詞有著很深的體會。

據其介紹,房間改造完成后,項目還采取愛心家庭結對、志愿小組結對的方式,為項目內每戶家庭的兒童青少年提供1年周期內8次的陪伴服務,并組織開展4次集體活動。

“通過心與心的交流,激發孩子充盈的精神世界”,尹嘉表示,要讓他們看到未來的希望和人生更多的可能。

2021年1月,筑夢空間回訪活動

小鑫的家庭也在改造名單之中。 

這個父親患病、奶奶年邁的家庭,長期生活窘迫,小鑫甚至還穿著一件親戚家孩子剩下來的大紅色女裝。

他心底藏著一個愿望:擁有自己的房間,里面有一張大大的床和書桌?!爸艨臻g”活動圓了他的夢,也增添了對未來的信心。

小鑫認真告訴社工和志愿者,“長大后想要成為醫生,治好父親的病?!?nbsp;

作為志愿者,碧桂園員工全娟娟參與了4戶家庭改造,孩子們的變化讓她動容。

她印象最深的是住在頂樓的一戶家庭,母親精神失常,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幾個孩子跟爺爺奶奶擠在一個房間打地鋪。

沒有電梯,全娟娟和志愿者步行把家具搬上九樓,打造出一個全新的空間。

孩子們很高興能擁有自己的空間,志愿者們則希望這方小小天地能給予孩子更多可能。 

還有一戶改造家庭讓社工和志愿者感觸頗深,初次見面時,小天總是躲在門縫,害怕見人。多次接觸后,她感受到社工和志愿者的善意,話漸漸多了起來,甚至主動分享長大后的“夢想”。

回訪時,小天正在用帶有色彩圖案的膠帶一圈圈裝飾著書桌,彷佛在裝飾一個關于未來美好的夢。

碧桂園員工志愿者全程參與改造

志愿者說,“筑夢空間”改造的不僅是環境,更是對困境兒童的夢想啟蒙,讓他們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

據官方披露,截至目前,“筑夢空間”公益活動已為50戶家庭進行改造,被評為2020年惠州市社會治理創新十大項目之一。 

“筑夢空間公益活動聚焦在貧困家庭的孩子身上”,惠州市慈善總會副會長潘應斌表示,“項目創造性地從改造學習空間入手,輔以社工、志愿者陪伴?!?/p>

潘應斌對此評價道:項目推動了社會救助從物質救助向物質與精神關懷并重轉變,從關心低保人群基本生活向關注低保人群生活環境轉變,從救助低保家庭當前生活向防止代際貧困轉變,從政府部門間聯動向政府社會互動轉變的積極探索。

筑夢空間改造現場

成果的取得建立在深厚的積累之上。據碧桂園官方數據顯示,2011年至今,碧桂園惠州區域在公益事業方面投入共計約1.28億元,用于教育扶貧、民間醫療、特困群體幫扶、精準扶貧、修繕漏雨營房、鄉村教育平臺搭建、助殘公益活動、福利院及特殊學校幫扶、防疫物資、獎助教學等項目。

碧桂園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社會化扶貧大格局中的一員,碧桂園始終積極履行新時代企業社會責任,全力探索“全生命周期開發式”公益幫扶模式,打造出一批批公益新樣本。

“未來,我們將號召更多的志愿者投身公益”,尹嘉說,“希望社會因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 

(文中楊明為化名)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