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燄:數字化是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的新引擎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2035年遠景目標,從創新發展、低碳轉型、鄉村振興等眾多角度擘畫未來5年乃至15年中國社會發展藍圖。面對新矛盾、新問題,新機遇、新挑戰、新任務聚集的“十四五”,企業如何以更穩健的步伐邁進?如何把環境風險、合規要求、市場壓力、競爭壓力轉化為更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帶著這些熱點問題,我們專訪了不同領域的專家,邀請他們從多種角度解讀當下、展望未來,為企業“十四五”可持續發展提供更清晰的圖景。
訪談嘉賓: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秘書長 葛燄
作者:南方周末中國社會責任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 鄭碩
“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p>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上述要求。
“慈善事業在政府工作中的定位,從過去社會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提升到第三次分配的定位,可以說是一個巨大飛躍?!?/p>
在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騰訊基金會”)秘書長葛燄看來,這意味著公益慈善和社會組織相關法律和政策將會不斷完善,對企業通過參與慈善踐行社會責任的政策倡導和鼓勵也會更多。
“十四五期間慈善行業既有挑戰又有機遇”
十四五規劃與慈善行業的鏈接,給了葛燄更多的信心。在她看來,慈善行業在十四五期間,既面臨挑戰,又面臨機遇。
而當前的疫情則為這些挑戰和機遇打了“預防針”。
有業內人士擔心,在疫情捐贈熱潮結束后,企業和個人會普遍收緊捐贈支出,公益籌款將更加艱難。
但與此同時,公益事業的更多機遇也在顯現,抗擊疫情促使行業內外產生了更多連接與合作,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科技公益的需求愈發緊迫。
以騰訊公益為例,2020年騰訊“99公益日”期間,騰訊公益平臺共完成籌款23.2億元,捐款人次達5780萬;更可喜的是,在“99公益日”非配捐時段,2020年籌款額較2019年增長46.8%,捐款人次增加88.9%。
這些數字讓全民公益的理念又向前邁了一步。但也正是因為公益捐贈的“散點”發展,加之機構體量、公信力等因素,馬太效應在互聯網公益領域逐步顯現。
2020年,“99公益日”籌款排名最靠前的十家機構籌款占了整個99籌款的54%,而前十家機構下還有很多掛靠機構以及許多掛靠項目。葛燄認為,一個公募機構數字化能力、服務能力越強,掛靠項目會越多。
因此,如何支持“草根機構”成為大家關心的問題,騰訊基金會也對此做出了自己的回應。
在1月20日舉行的騰訊公益2021年新春溝通會上,騰訊基金會秘書長葛燄宣布,將“99公益日”的熱度從三天發展到全年。
面對“三八婦女節”“環境保護日”“海豹日”等特殊的時間節點,草根組織的專業度高、反饋速度快,將“99公益日”由三天拓展到全年,正是基于這種情況所探索的模式。
“我們希望培育優質項目?!备馃鹫f道,“這樣的人和這樣的機構能緊密聯系在一起,第一批草根的優質項目就能夠被扶植起來?!?/p>
讓公益穿透日常,共創公益日歷,是騰訊基金會在2021年的重要設想,而這也是響應十四五規劃的重要行動。
新的一年里,騰訊公益透露將帶入更多線上線下的資源,開放產品平臺玩法、公益創意,讓人們每個月都能感受到公益的力量與溫暖。
同時在公益事業的另一端,回饋捐贈者也會是重中之重。
捐贈額的不斷增長,背后便是捐贈人數量的累積。葛燄透露,騰訊公益平臺用戶長期捐贈的習慣不斷養成,月捐用戶年平均捐贈額為平臺普通用戶的4倍。
對此她有著親身體會。早在6年前葛燄便是月捐用戶,對她來說,建立用戶成長和關懷體系十分重要。
“我們將在月捐用戶互動方面提供更多有溫度、有趣味的設計,讓這些有溫度的情感能傳遞到每一位月捐用戶?!彬v訊公益運營負責人梁棟透露。
梁棟還表示,2021年,騰訊公益將會從月捐產品進行突破,嘗試優化捐款人的體驗閉環和機構勸募閉環。一方面引導用戶更加持續關注和支持公益,另一方面也能讓項目獲得穩定、持續、健康的籌款來源。
“數字化是公益行業不可繞開的迫切需求”
但是僅有捐款是遠遠不夠的。在互聯網籌款數據的快速增長之后,對慈善行業支撐能力的要求和挑戰更加棘手。
在葛燄眼里,無論是從規模和效率,還是從質量和影響來看,國內的公益慈善事業還處于一個欠發達的水平。這種發展水平與過去幾十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不太相稱的。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十四五規劃給出了答案: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數字科技的正確應用,則能夠從效率和質量上幫助提升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水平”,葛燄認為,數字化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新動能,而且是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的新引擎。
背靠騰訊這樣一家科技公司,騰訊基金會優勢更甚。無論是科學探索獎,還是騰訊公益平臺,如何將數字科技應用于社會公益領域、打造“負責任的數字化”樣本,一直是騰訊基金會的目標。
“戰疫正在推動數字科技與社會公益的加速融合,”葛燄在介紹行業趨勢時表示,“就公益慈善行業而言,無論是平臺還是機構,無論是籌款、傳播、財務還是組織管理,無論是與捐贈人、志愿者還是受助人的溝通,數字化都成為不可繞開的迫切需求?!?/p>
去年疫情暴發之初,騰訊內部就自發集結超過100支技術志愿團隊,抗疫小程序、覓影輔助診斷技術、科普辟謠、在線問診、遠程復工工具包……蓬勃生長的技術志愿精神轉化成為數百款“戰疫公益”產品,持續為前方后方、疫中疫后、國內國際提供服務。
葛燄表示,數字化工具將會更多更快地在慈善領域里使用。
去年年底,騰訊基金會公司內部在技術志愿者體系基礎上加大力度,推出“技術公益互助計劃”,該計劃梳理了騰訊天籟降噪技術升級人工耳蝸、騰訊安全團隊的守護者計劃等二十多個科技公益案例。
未來,這一計劃不僅將集聚騰訊的數萬名產品技術志愿者,更會凝聚社會各界的技術志愿者,打造出一個具有專業能力的志愿者體系。
而這正回應了十四五規劃中“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暢通和規范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的內容。
曾經,人們對公益募捐的印象是一場慈善晚會或者是一個個募捐箱。如今,只要打開手機,就能隨時隨地為各種公益項目進行捐贈。
“當然,互聯網捐贈絕不是慈善事業的全部?!备馃鹫J為,慈善事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方方面面的提升,包括專業公益慈善機構的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公眾對公益慈善的認知水平和參與途徑、公益慈善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等等。
葛燄介紹,騰訊公益在未來將更加開放地與機構合作,開放數字化能力,提升平臺產品能力和運營能力,在理解機構需求的基礎上,提供機構數字化解決方案,擬計劃成立技術發展基金,用于機構數字化的扶持。
“相信在十四五規劃建議的指引下,會有更多利好政策出臺,也會有更多科技從業者貢獻智慧?!备馃鹩兄约旱摹笆奈逶妇啊保和苿游磥砉孢M入“數字常態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