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利益摻入國內油價無解
油價漲,煉油虧;油價跌,聚烯烴、塑料、聚氯乙烯等化工產品虧。石油巨頭有沒有不虧不補的時候?
責任編輯:蔡軍劍
發改委與財政部到底有沒有確切的數據、足夠的手段來統籌石油巨頭的盈虧平衡?政府部門是石油巨頭家里開的嗎?他們的立場能夠中立嗎
國內油價跟漲不跟跌,使央企非市場化的負面作用顯露無遺。
全球經濟下行,國際油價隨之崩落。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原油價格從7月份的最高價每桶147美元,直線墜落至目前的每桶55美元左右,已屬破位下行,而國內只聞降價風,卻無實質行動,甚至沒有為表明自身市場化屬性的象征性降價。據說是因為中石油、中石化尚未彌補前期油價高漲時的虧損。
成品油的消費者在為不當投資埋單。高漲時買油導致油品價格下跌時庫存品價值下降,中石油、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