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敘事中找尋多元理解
“中國學生和美國學生之間對彼此國家的了解差別很大,這一點在他們的論文里邊表現得非常突出。這些中國學生、美國學生都是二十來歲,他們是兩個國家的未來,所以我想我們應該做的更多工作是還原史實,呈現一種大的圖景給他們,讓大家明白以前發生過什么?!?br />
(本文首發于2021年2月25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悠翔
1895年左右,美國石泉鎮華人祭祖,周圍很多美國人好奇圍觀。
1784年2月22日,一艘載著價值12萬美元貨物,包括人參、毛皮、羽紗、胡椒、棉花等的美國貨船于紐約起航,經過大西洋,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歷經六個多月,于8月28日抵達它的目的地——中國廣州。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中國皇后號”,它開啟了中美貿易的航路。
隨同“中國皇后號”一同抵達的美國人山茂召寫信將此行感悟告知華盛頓:“雖然這是第一艘到中國的美國船,但中國人對我們卻非常寬厚。最初,他們并不能分清我們和英國人的區別,把我們稱為新公民,但當我們拿美國地圖向他們展示,說明我們的人口增長和疆域擴張的情況時,商人們對于我們擁有如此之大可供中華帝國商品銷售的市場,感到十分高興?!?/p>
1785年5月11日,“中國皇后號”返航紐約,載著中國的貨物回美國販賣,賺取了37727美元,利潤率達25%。首次中美貿易的成功作出了良好示范,隨后“華盛頓夫人號”“哥倫比亞號”“馬薩諸塞號”等商船紛紛來往于中美之間?!爸袊屎筇枴背休d著美國人對財富的渴望與對中國文明的幻想,但一百多年之后,被美國人稱為“中華帝國”的清王朝卻轟然倒塌。
美國特拉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王元崇將這段歷史講述給自己的學生,但美國的學生們一片茫然。王元崇提及,美國基礎教育各地各校采用不同的教科書,但通病是忽略對華交往的歷史。2016年,在全球人文學科專業、社會科學專業注冊人數下降的背景下,特拉華大學鼓勵教師們開設新課,王元崇因此開設了“中美關系史”課程。
選課的學生多為大四的美國學生?!八麄儾恢烂绹镍f片貿易,不知道八國聯軍侵華里有美國,不知道有《中美望廈條約》,更不知道鴉片戰爭后中國派往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的第一位全權外交公使是一個美國人。這些年輕人中無一人聽說過上海公共租界、庚款留美學生,或是那個叫做司徒雷登的美國駐華大使,并且除了毛澤東主席之外也說不上1949年以后其他中國領導人的名字?!?/p>
王元崇后來將部分授課講義與研究中的歷史故事寫成文章,以“中美浮夢錄”為題陸續在專欄上發表,后集結成著作《中美相遇——大國外交與晚清興衰(1784—1911)》(以下簡稱《中美相遇》)于2021年1月出版?!吨忻老嘤?/p>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