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一次的機遇

(本文首發于2021年2月25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又可

光緒二十三年(1897)顧麟士三十三歲作《仿李、江筆意山水》

被迫收藏樂無窮

我個人書畫展的頻率,與臺北藝術市場及臺灣經濟起飛,幾乎同步往上進行,一直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才慢慢下滑,約在五六年間,進入谷底。當年,臺灣倚靠大陸市場支撐,經濟勉強能夠維持穩定,逃過亞洲金融劫難,然市場百業三十年來,一直不斷上沖的氣勢不再,房市、畫市漸漸陷入長期停滯,一直要到2014年才喘過氣來。

妹妹的演藝事業,到了2005年,也陷入了谷底,無奈順從算命先生的建議,把名字從羅璧玲改成“霈穎”,取“有水斯有財”之義,希望從此能再“沛然穎發”一回。

不過,她從1990年代所啟用的書畫收藏印記,白文印“碧玲真賞”,朱文印“碧玲珍藏”,倒是一直沿用,始終沒有改變。英文押花印“Eva”,也未改動。

這近二十年的本土停滯期,卻給了我意外的機遇,讓我從海島出發,挾藝游走于香港、上海、紐約、倫敦、巴黎、瑞士之間,不斷地演講、鑒定、畫展,轉劣勢為優勢,開創出一個全新的海外藝術天地。

書呆子如我,對名車豪宅興趣不大,賣畫所得雖超過教書薪水甚多,然我全都一股腦,投入歷代筆墨的收藏,滿足嗜古愛畫之奇癖。清代大收藏家博爾都(1649-1708)有“愛畫入骨髓”一印,表示對歷代名跡的珍愛,有如性命。近代書畫大師及收藏大家張大千,常常自稱“富可敵國,貧無立錐”,并鐫有庋藏印曰:“球圖寶骨肉情”“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這些都是愛藝者出自至誠的肺腑之言,絕非虛張聲勢的門面話。與那些左手進右手出,只知套利賺錢的好事家,當有天淵之別。

庸鄙凡愚如我,要想在藝術上有所精進,最佳途徑,就是步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諸前賢的后塵,從臨摹古畫,到精鑒收藏,只有不斷地向歷代古人學習,方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遠矚。

我是贊成“習古”甚至“泥古”的,因為要想成為“古人”,必須是天才中的天才,方才能夠。虛浮爛夸的庸才,絕對無法名入“古人”之列。以我之迷騖,若整天都能跟天才在一起,切磋學習,絕對不會吃虧。一般自以為天才的蠢材,連識古都不配,遑論習古? 更談不上泥古!

我的第一批藏品,得之于香江藏家繆樂民先生。我首次個展成功的消息,不脛而走,傳到九龍。他揣測我手頭當有售畫余款,趁返臺探望妹妹繆愛貞之便,從香港帶來一批張大千與關良的精品,以極優惠的價格,并附贈丁衍庸先生(1902-1978)的簡筆水墨真跡,逼我庋藏,讓我毫無招架之力。

樂民先生是原國民革命軍第九集團軍總司令,第四、七戰區長官司令部參謀長繆培南先生(1895-1970)的第四子,同時也是衍公先生任教新亞書院時的學生。他相貌奇古,有如五代僧貫休(832-912)畫的阿羅漢,丁字臉、三角眼、鷹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陳玲玲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