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小村莊的金融“突圍”
在2月25日舉行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這一串串數字背后,是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個體穿梭在茫茫大山、湍急河水、泥濘道路之間,用信仰與汗水換來的成績。在這場長達8年的持續奮戰中,數百萬扶貧干部傾力奉獻,將最美的年華獻給了脫貧事業。因為有了無數個“他們”,脫貧攻堅的陽光照耀到了每一個角落,更多人的命運因此而改變。
在南方的幾個小村莊里,廣東建行人用行動講述著一個個金融扶貧的“突圍”故事。
“怎么樣才能幫助村民擺脫貧困呢?”
秦莉回想起自己兩年前被派到下惠村當扶貧書記時的傍晚,面對逐漸暗下的天色,她第一次感到迷茫。
下惠村位于廣東省韶關市南雄市三四一縣道上,是個風光秀美的粵北村落。雖然緊靠縣道,卻存在著難以解決的交通問題——村落距離縣城有35-40公里,逶迤險峻的山路限制了諸多交通工具的通行,連接外界的方式屈指可數。
交通條件無形中給村莊的發展設置了障礙,村莊形成了經濟化產業單一的尷尬局面,連唯一的優勢產品——素有“米香粘”稱號的大米都沒辦法形成品牌效應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規模三千人的大村落,連基礎的活動廣場都未建成。
難題面前,自有人迎難而上。
一支隊伍
攻克難關的第一步是找準方向。對于村子到底要發展什么具體產業,秦莉與駐村扶貧工作隊頗費了一番腦筋。
排查了周邊地區的熱門產業,駐村扶貧工作隊發現不少地區通過種植百香果來提高當地村民收入。然而,百香果需要專門的倉庫來儲存,村莊內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反而是村里的優勢作物“米香粘”,更有可能成為扶貧規劃中的主力發展產業項目。
工作組完成大米產業的細致考察之后,結合建行廣東省分行自有的優勢資源,在下惠村通過“建行廣東省分行+村委會+龍頭企業+農戶+貧困戶”的模式開始創新推行“百萬愛心大米”的項目。
(一箱箱愛心大米正準備運往各地)
但項目進展并非一帆風順,“全村將近五六百萬的這種大米,誰給你買?你賣給誰?這是一個多頭痛的事情?!鼻乩蚧叵肫馂殇N售渠道而奔忙的日子,有些感慨,“我們省建行領導一聽到,既然沒人買,咱們想辦法買?!?/p>
在不能馬上改變交通現狀的情況下,通過電商渠道,“米香粘”開始在建行的電商平臺上進行售賣,直接面向建行的數十萬優質客戶。大米和建行自有的電商平臺打通,形成銷售部渠道層面的閉合?!鞍偃f愛心大米”項目的首創將企業、村民與建行緊密聯系形成可持續性的健康閉環。
扶貧從來都不是具體某個人的責任或者某個人能夠單打獨斗完成的理想事業,而是一支強而有力的隊伍緊密配合的工作。三年時間轉眼過去,秦莉回到建行韶關市分行履新,新任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徐南海接任,扶貧精神薪火相傳,未來的下惠村,將在不斷的耕耘下越來越好。
金融進村
可以說,下惠村成功地打出了一個金融扶貧的“樣板”。那么,金融活水可以流向更多的南方小村莊嗎?更多的“第一書記”找到了答案。
村子與蔚藍的海毗鄰,中間隔著翠綠的稻田。陳金燦站在村里的小樓上,視線越過生機盎然的綠色,眺望到不遠處的海面和沙灘。
視線收回到村落里。淺金色、磚紅色、淡粉色、藍色交織在五豐村,乍一眼看到它會讓人產生疑惑:“我是不是來到了東南亞某個小海島?”村中心廣場上矗立著的“東南亞風情村”的牌樓似乎也昭示著這一錯覺。
(臺山五豐村)
這是位于廣東省臺山市海晏鎮,素有“小小聯合國”之稱的五豐村,村民皆是早些年東南亞歸國的華僑。也正是基于五豐村這一特殊屬性,陳金燦意識到在這里的扶貧規劃不能照搬其他村莊的扶貧樣本,需要真正地因地制宜。
意識到村莊整體性的種植類以及養殖類的產業并不適合這里特殊的村民關系之后,陳金燦發現它本身的特性便是值得發展的“寶藏”。
借著歸僑博物館,陳金燦和團隊伙伴發散出僑鄉民宿、東南亞美食街、風情演藝館等“點子”。集合了異域美食、藝術、文化等特質的東南亞風情村就此開啟了特色旅游方向的發展。
不同于其他傳統自然村,五豐村仍然面臨現代化社會中大部分村莊都面臨著的自身發展的問題——空心化。一個村莊的發展必然離不開人,尤其是有想法有行動力的年輕人。而彼時的五豐村大量人口外流。
陳金燦開始想辦法吸引村里走出去的人再度回歸。
此時,在銀行的工作經驗給陳金燦帶來了思路——對于愿意回來創業的年輕人給到有力的項目支持?!八绻_到貸款條件,(省建行)接下來就直接放貸款給他。根據他自身的條件和項目情況,發放不同的貸款金額?!?/p>
項目貸款支撐政策實行之后,一筆筆貸款跟著項目落實,像活水一般流進了五豐村。原來在深圳發展的一位村民,在村里開起了旅游公司,辦起民宿。村里的美食街、演藝館也陸續迎來了年輕力量的“入駐”。
慢慢的,一個海邊小村脫胎換骨,搖身一變成游人慕名而來的風情旅游目的地。如今看到這一切,陳金燦說道:“很欣慰,讓村民有所得,自己也有很多收獲?!?/p>
長遠之計
下惠村和五豐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在扶貧的探索道路上,摸住了因地制宜的鑰匙,借力建行優勢來發展能夠長期運營和獲益的產業。下惠村的大米產業項目發展到后來,周邊自然環境類似的村莊開始將其當作一個示范放入自身發展的未來規劃當中。
同樣把目光瞄準長遠發展的還有廣東的另外兩個地方——德慶縣播植鎮和新興縣太平鎮中黃村。
羅梅肇是建行廣東省分行派駐到播植鎮的第一書記,他用三年的時間,為村里帶去了可以持續獲益的項目——光伏發電。
他認為產業扶貧的戰略應該由長期和短期的項目組成。短期的養殖和種植類項目能夠為村里快速帶來生活水平上的改善。光伏發電站是規劃中的長期項目,能為當地的貧困戶帶來長期穩定的收入。
然而光伏發電項目的前期投入不小,而且在短期內無法快速回本。僅憑這一點,就勸退了很多村民。
面對這個難題,羅梅肇想到信貸扶貧策略,借助創新信貸政策為村里籌集建設資金。這樣,村民們就不用承擔過高的資金壓力。
不僅是爭取資金的支持,羅梅肇還進一步深入拉取建行在渠道資源上的優勢,借助平臺考察光伏發電的優質供應商。這樣既爭取到了資金支持,又在項目建設上節省不必要的資金和精力。
(樓頂上的光伏發電設備)
在此基礎上,考慮到鄉村的交通困境、資金往來的不便,羅梅肇在建行廣東省分行的幫助下,將小型移動銀行——“裕農通”搬到了村民的家門口。實現移動金融覆蓋的播植鎮,業務辦理呈現新活力。
新興縣太平鎮中黃村也同樣得益于“裕農通”的幫助。廣東省全省首個在幫扶村設立的“裕農通”,經過李伯強帶領的建行扶貧隊的溝通和協調,成功入駐新興縣太平鎮中黃村。
“裕農通”開在村中的小賣部里,村民得以在家門口辦理金融業務,行動不便的老人直接就可以在村里取上養老金以及社保了。
(開在小賣部里的“裕農通”)
移動金融覆蓋的策略在這里落地,照顧到了“留守”村民們的生活。建行廣東省分行用行動在注釋:每一個個體都值得也正在被社會所重視,所關懷。
不斷地嘗試與調整的過程中,關于扶貧的這條路該怎么走,建行廣東省分行正在形成一個逐漸清晰的答案——借助資金、技術、人才、渠道等自身優勢資源,形成以“移動金融覆蓋、信貸扶貧創新、電商扶貧先行、普惠金融延伸”為核心的可持續金融扶貧模式。
見微知著,睹始知終。尊重每一個人的價值,是建行樸素而深刻的企業社會責任,以“移動金融覆蓋、信貸扶貧創新、電商扶貧先行、普惠金融延伸”為核心的可持續金融扶貧模式更是有利于培養與激勵當地農民的自強精神,實現從“輸血”到“造血”式扶貧。
“在扶貧工作中,金融機構可以變身為社會企業,用所有可行的方法和模式進行全面幫扶?!瘪v村第一書記們以及他們背后的隊伍,用自己的行動去實踐了這一模式。
他們在廣東村莊里,用金融的力量帶領一個個村莊從黑暗中聚力突圍。金融扶貧像一座無形的橋,讓村莊從貧困中得以掙出一條突圍之路。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痹趲讉€成功脫貧摘帽的南方村莊,駐村第一書記們完成扶貧的使命之后,并沒有馬上離開。他們很多人,將繼續投入到后續的鄉村振興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