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分西東 百年無極——趙無極誕辰百年 | 封面人物
經歷過自由的茫然、重復的危險、情感的坎坷、思想的混亂,趙無極艱難地在異文化中深刻理解了自己的文化母體。終于,一個無分界的藝術宇宙向他敞開大門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周建平
“1985年4月,當我接受浙江美術學院的邀請,到杭州為來自全國各地的美術教師講學一個月的時候,我感覺是在為父親盡孝道。他一定會支持我不計較家人在十年浩劫中所受的磨難,為‘文革’之后巨變了的中國盡綿薄之力?!?/p>
很多年之后,人們回憶起趙無極(1921.2.13-2013.4.9),總是會反復提及他在1985年的那次回國講學,即著名的“浙美趙無極短訓班”。事實上,那也是趙無極成名后與祖國為數不多的交集之一。那次短訓班上的許多學生,后來亦成為中國美術界的中流砥柱。
后來成為中國美術學院院長的許江也在那次短訓班上,當時他還只是工藝系青年教師,因為女兒剛出生不久,每天到校都有些遲,他記得連著有兩天,是趙無極先生親自給他開了門,問明遲到原因,趙先生喃喃自語:“中國學生的家庭負擔挺重哦!”
當時百廢待興,高考剛剛恢復了數年,大學里高齡學子比比皆是,青年教師拖家帶口更是常態,很多人的人生終于得到了修正的可能性,思想和意識上的撥亂反正也需要漫長的時間。此刻的趙無極,心情無比復雜:喪妻,逝父,陌生的祖國,眼前是如饑似渴的中國學子,但他們也未見得真正理解他的藝術。
在法國,趙無極曾經在巴黎國立裝飾藝術學院任教,他比較兩國學生的狀態,最大的區別是,巴黎的藝術學子不需要他對自己的畫給出解釋。這些學生大多視野開闊,更樂于探索自己的方向。相形之下,改革開放之初他所面對的中國學生,對他崇拜有加,但對他的繪畫卻缺乏真正的理解。更讓他感到費勁的是,當時國內唯蘇派獨尊的藝術教育,僵化了學生的思維?!疤K俄畫派將畫面的元素按順序放置上去,畫面空間變平?!?/p>
在與這些學生交流時,趙無極告訴他們的第一件事,就是摒棄蘇聯的影響:“我們有這么豐富的傳統,你們卻選了世上最糟糕的榜樣?!?/p>
在這次短訓班上,趙無極所有的講課錄音,后來都被整理成書,《趙無極中國講學筆錄》一版再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學子。但趙無極對這次短訓相當失望,他在后來的回憶中寫道:“我感到自己撞上了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這個龐然大物,它已將一切創造力碾平。中國有燦爛的文化和歷史,有精妙絕倫的繪畫,根本無需向那些灰褐色基調的死板愚蠢的畫面求教。我的學生們或許忘記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宋代繪畫的空間感和構圖的高妙。他們不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細細觀察。我試圖教他們如何去觀察,可這實在太累人了,最后我不得不放棄。我開始懷疑,中國,我的祖國,它有朝一日能理解我的繪畫嗎?”
銀行家的米芾夢
趙無極1921年出生在北京,他家世顯赫,是宋朝皇族后裔。在趙無極的童年記憶里,每逢家中祭祖,祖父和父親上香之后,便會把家中的書畫收藏拿出來清供,其中便有趙孟頫和米芾的真跡。
精神也是需要供品的,這些妙品被祖先們的魂魄享用之余,父親會把卷軸逐一打開,讓一大家人共同欣賞。趙無極始終記得那些盒子,檀香木做的,防潮防蟲,散發獨特的氣味。伴隨著虔敬的儀式感,卷軸被一點點舒展開來,露出被時間加持過的墨痕。父親收藏了大量的古代書法,因為相對于古畫來說,對書法感興趣的人少些,買起來比較容易。趙無極的父親是一位銀行家,但自幼愛畫,業余也會畫畫自娛,甚至在巴拿馬國際畫展中獲過獎。他雅好收藏,收藏里有不少是贗品,“因為他有時會上當,但他同樣喜愛它們?!?/p>
趙無極出生不久,父親被調往上海主管一家銀行,于是他們舉家遷居南通。這是趙無極母親的主意,南通離上海很近,且學風嚴格,中學和小學都名聲在外。在母親眼里,上海是一座吃喝玩樂的城市,是紈绔子弟的風月場和銷金窟,根本不適合教養子孫。
祖父是趙無極最早的蒙師,他篤信道教,因此給孫輩起名“無極”、“無違”。這位前清的名士頗有性情,他穿長衫戴小帽,蓄山羊須,滿身玉墜和戒指,以收藏名硯和古畫為樂,寫得一手好字。在趙無極很小的時候,便教他學古文、用毛筆寫字。直到趙無極去上杭州藝專之前,每天下學之后,祖父還要給他上兩個小時的書法課。這對趙無極影響深遠,即使到巴黎開始創作抽象油畫之后,他也習慣于用中式大毛筆,甚少用西洋畫的排刷。中國的毛筆側鋒可以飽蓄厚重的顏料,提起筆鋒又可以變得尖細輕捷,即使畫很精微的部分也不必換筆,這是以一當十的自由智慧。
從幼年時期開始,趙無極就顯露出對繪畫的興趣,因為父親是銀行家的關系,他常常畫錢,父親會夸獎他,因為錢是很難畫的。后來他的一位叔叔留學法國,常常從巴黎寄回印有名畫的明信片,其中一張米勒的《晚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畫之后他才知道,米勒在這個時期的創作,也深刻影響了梵高。
14歲時,趙無極已經決定要以繪畫為業,母親表示反對,她希望孩子能去金融界子承父業,但是父親說服她,“咱們兒子若管理銀行,那它必定倒閉!”
為了表示對趙無極的支持,父親陪同他一起去往杭州參加美術學院的入學考試。那是趙無極第一次有機會跟忙碌的父親一起旅行,在途中,父親告訴他,自己很后悔當年沒有從事繪畫,不能成為一名畫家。
當時的杭州藝專入學考試頗為嚴格,考生們需要通過素描、水彩和美術史等科目的考試。趙無極考得不錯,順利地進入了杭州藝專,成為了學校里年齡最小的學生。
杭州藝專先鋒派
杭州藝專是1928年在蔡元培倡導下創立的,由林風眠擔任校長。林風眠在20世紀20年代留學法國,與徐悲鴻、劉海粟齊名,但是藝術觀點并不相似,他主張改革中國水墨畫,為傳統注入新的活力,并力求把最新的藝術潮流帶進學校。在他的引導下,印象派、后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等藝術風潮被廣泛地引入教學之中,深刻地影響了杭州藝專的風格。林風眠、林文錚、吳大羽,這三位留法時的好友成了杭州藝專的“鐵三角”,僅短短數年,杭州藝專就成為全中國開風氣之先的、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學院。
在一次二年級學生的作業展覽上,趙無極的幾幅彩色寫生,構圖和色彩皆有可觀,引起了林風眠的注意。林認為趙是棵好苗子,特意叮囑任課老師吳大羽重點培養。
吳大羽教學嚴格,平時孤介寡言,甚少笑容,但是給學生改畫的時候,話就多了起來,而且意識非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