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業改革至今, 還有人擔心鹽價暴漲、假鹽橫行嗎?
因為中國食鹽的資源儲備和產能是過剩的,去行政壟斷后激活了市場競爭,必然導致價格下降,而這正是鹽業改革后實際發生的情況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鹽業改革至今的事實證明了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下游企業和消費者是明顯受益的。而且,這一領域還有進一步的改革空間,行政壟斷的殘余還很嚴重。
2016年鹽業改革邁出了重大的一步。相關改革措施有三項,集中在食鹽銷售領域:
改革食鹽生產批發的區域限制,取消食鹽定點生產企業只能銷售給指定批發企業的規定,允許生產企業進入流通和銷售領域,自主確定生產銷售數量并建立銷售渠道。
改革食鹽政府定價機制。放開食鹽出廠、批發和零售價格,由企業根據生產經營成本、食鹽品質、市場供求狀況等因素自主確定。
以及鹽業系統的政企分離,即研究剝離食鹽批發企業承擔的行政管理職能,
這三項改革措施是市場化導向的,和其他市場化改革一樣,引起了一些公眾對“漲價”的擔心?!爸酢本W站上至今還可以查到一名匿名用戶2016年的預言:“漲價是板上釘釘的了,好處在于鹽業公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