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價,幸福也有價, 引發對生命價值更深思考
我們的記憶,常常會自動把峰終體驗過濾出來,就是只記得最好最差的體驗和最終的體驗。出于自我保護的機制,尤其對于日常最痛苦的經歷,往往會自動過濾掉,而只記得最好的一刻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圖文無關)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年,我們追求的,是各自定義的幸福。
英國前最高院大法官Lord Sumption近期在提到疫情管理時,說到因為資源的有限,必須集中精力投入于性價比更高的群體中。這個講話被很多媒體抨擊,紛紛表示生命平等,不能有輕重緩急之分。然而真實世界中,是這樣嗎?
對于個人本體,每個生命當然都是無價的;對于家庭,其實不同成員間可能已經存在區別偏愛;待到社會范圍,很多方面幾乎更是明碼標價。生命和幸福的量化研究,是一種社會程序需要,并不就代表沒有同情心,也不應該和道德審判拉上關系。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年,我們追求的,是各自定義的幸福。
幸福經濟學和計量學,越來越精密,對每一種事件可能對人導致的負面影響已經做出貨幣計量;這些計量廣泛應用在保險業和法律賠償處理中。即時測量大腦對某些行為事件的反應,和即時跟蹤記錄心理感覺,其結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