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英俄領館的昨日風云

百余年前,英俄兩國在中國最西端展開的那場勢力大角逐,早已淡出人們視野。兩座領事館舊址也不復當年模樣,若不是專門去找,很少有人會留意到。

喀什噶爾,曾經是探險家、陰謀家、商賈趨之若鶩的地方,雖然自然地理阻隔了它與世界的交流,但文明卻綿延不息。在這里,人們用八種語言交談著,如此多元盛況,曾是喀什的日常。

責任編輯:楊嘉敏

19世紀末,英國倫敦年僅21歲的凱瑟琳·波爾蘭德(Catherine Polander)跟隨新婚丈夫,穿越歐洲和中亞,乘坐了火車、輪船、馬車,然后騎馬翻過天山,沿著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抵達喀什,歷時6個星期。

自此,她在喀什噶爾共生活了17年,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她才返回英國家中。她的丈夫,便是當時英國駐喀什領事館的總領事馬繼業(George MaCartney)。他們在喀什居住的地方被稱為“秦尼巴克”(“秦尼”是China,“巴克”為維語的花園,一起意為中國花園),就是英國駐喀什總領事館。

隱藏在酒店背后的英領館舊址 (萬蜜/圖)

斯文·赫定和斯坦因先后來過

如今,來喀什旅行的人,已經很少知道這里曾有座英國領事館了。人們參觀古城,游覽香妃墓,逛大巴扎,而秦尼巴克已不復中國花園,它變成“其尼瓦克”,原領事館隱藏在現代化酒店的角落里,成了一座不起眼的破敗小屋,無人駐足。

2020年的夏天,我第一次嘗試進入其尼瓦克酒店,想找尋英領館舊址,但當時它還是隔離酒店,并不對外開放。門口保安問我進去做什么,我問:“里面是有個英國領事館舊址嗎?”他很困惑地看著我,大概覺得在一個酒店里尋找什么使館舊址太奇怪了,連忙搖頭,說:“沒有,沒有?!卑盐掖虬l走了。

后來疫情緩和一些,酒店正式對外運營了,我才溜進去。好不容易在主樓外的墻上,發現一塊小小的斑駁的指示牌,上面寫著:英國領事館舊址,100多年歷史。

順著箭頭,終于在主樓背后,找到了舊址。

在凱瑟琳搬去喀什之前,馬繼業就已經在這里住了好幾年。他父親是一位來華傳教的蘇格蘭人,母親則是中國人。10歲時,他才與父親回到倫敦。馬繼業精通漢語,這為他后來成為中英外交官員打下了基礎。

1890年,24歲的馬繼業擔任英國探險家揚哈斯本的助手和翻譯,抵達喀什,一起探查新疆的情況。第二年,揚哈斯本返回印度,馬繼業則留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