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中國(081120)
據11月14日公布的社保研究描繪:到2012年前建立最低生活、醫療和養老保障制度;到2020年前,使社保制度全面定型;到2049年,建立全面的國民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福利社會”。
責任編輯:史哲
◆ 建立全民社保,要等到2049?
英國BBC,11月17日,蒙克
11月14日公布的社保研究描繪了中國福利社會的藍圖。據說208名學者和218名各級官員參加了研究和討論,其成果將供中國高層決策參考。研究歷時一年多,調查范圍包括中國11個省市和許多國家。根據這項研究報告,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將分三步實現:到2012年前建立最低生活、醫療和養老保障制度;到2020年前,使社保制度全面定型;到2049年,建立全面的國民社會保障制度,建立所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福利社會”。在中國對外開放,搞市場經濟改革30年后,中國社會貧富兩極分化正變得越來越嚴重。
【點評者說】社會福利,關鍵是要讓人民享受持久的實惠;至于“中國特色”,是次要問題。
◆ 中國暗示將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艦
英國《金融時報》,11月17日,繆爾·迪吉馬丁·迪克森
中國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錢利華少將表示,如果中國建造一艘航空母艦,世界不應對此感到意外,但中國將僅把這種軍艦用于近海防御。近來國內外都有傳言稱,中國海軍已決定建造并部署其第一艘航空母艦。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國防部曾表示,中國正積極參與航空母艦的研究,并將有能力在2010年前開始建造航空母艦?!逗喪戏绖罩芸飞显聢蟮?,解放軍正培訓50名航母飛行學員。錢利華拒絕就中國是否決定建造航空母艦直接發表評論,但他明確表示,中國完全有權這樣做。“那些擁有10艘以上航母戰斗群、有著戰略目標大國的海軍,與僅有一兩艘航空母艦、用于近海防御的國家的海軍有著不同的目的。”“即便有一天,我們擁有了航空母艦,我們也不會將其用于推行全球部署或全球影響力。”
【點評者說】這是外國媒體第N次預言中國航母了?不過,如果僅從該報道所引用的文字就能明白中國高官“暗示”了什么,那這兩位英國記者的語言水平還真“不含糊”。
◆ “內需新政”將激發政治撞擊
美國《世界日報》,11月17日,社論
外向型經濟對中國大陸持續20年高增長,功不可沒。但輕視消費,漠視內需,一方面形成了經濟的短板,另一方面也助長了體制性弊端,這會令今天提振內需的政策遭遇尷尬。
擴大內需之難,目前大陸的領導人與學者所見還只限于社會保障、醫療、教育體制改革,但更麻煩的或許是,它可能引發的政治撞擊和體制變局之難。
政治撞擊:過去20年靠外需,從中央到地方都在講引資,談出口。中央對經濟、社會的控制力,地方追求政績和利益的動力,均來自于此,形成了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政治、經濟乃至社會控制體制。一旦改弦易轍,帶來的政治撞擊可想而知。
體制變局:外需為主、增長掛帥,不僅是一個經濟發展的模式,也是一種體制的形成。相配套的,有經濟、社會、行政管理體制,還影響到權力分配、政績考核、干部選拔等在內的政治體制,甚至波及外交體制和國際戰略格局。
一旦這一切要反過來,將擴大內需變成發展主調,不僅將出現經濟的結構性調整,還將有經濟、社會、政治體制的系列改革。
一場重大危機可能帶來經濟沖擊和社會損傷,但以中國大陸這種轉型經濟體來說,宏觀政策的重大調整常與體制的重大改革相呼應,兩者如有機會結合,會帶來經濟的躍進、社會的前進、政治的進步。在這個層面,中共“內需新政”的登場,在政治撞擊中和體制變革下,會有更深層的歷史意義。
【點評者說】作者可謂眼光老辣,所以4萬億至今還都是轟轟烈烈大手筆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眾直接需要沒什么聯系,同樣的政府掛帥,同樣的社會控制。不到萬不得已,才沒人愿意變。
◆ 誰來代表中國勞動者利益?
新加坡《聯合早報》,11月14日,魯顏堂
中國最近發生幾次出租車司機集體停運事件,也就是“罷工”?,F行的1982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公民權利中并沒有寫上“罷工自由”,但也沒說“嚴禁罷工”或“罷工非法”。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則在第53條專門列了一款,說是公務員不得“組織或者參加罷工”,那么,別人可不可以呢?這里面就有法律的空間。中國要建設和諧社會,應該盡量避免罷工。但是,社會既然存在著勞資雙方,其利益取向存在著矛盾,就應該及時交流,進行談判。目前中國的勞動者卻不大有代表自己進行談判的組織。中國是有工會,但工會并不是代表勞動者與資方進行談判的組織,工會干部也從來沒想到,要代表勞動者對資方提出利益要求。社會的利益各方總是有矛盾的。全球化時代,工會也應依照國際慣例真正成為工人利益的代表,為工人說話。這樣可以讓利益各方得到平衡,讓社會避免重大動蕩。
【點評者說】從法理上說,法律沒有禁止的,就是允許的。
◆ 促內需4萬億,須警惕被擠占挪用
英國《經濟學家》,11月15日
中國政府總算讓人們見識了它將如何踐行所謂“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對應對世界經濟危機的最大貢獻”的承諾。上周出臺的4萬億刺激內需方案,相當于中國GDP的14%。從比例上說,可算和平時期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刺激方案。雖然海內外學者還在猜測這4萬億中有多少是新增,有多少是已有開支計劃的“重裝上陣”,但是無論如何這是邁向正確方向的一步?,F在要擔心的是,在執行過程中,會有多大的比例能真的投向基礎設施和基本民生,而不是被貪污、擠占、挪用或者修建一些“形象工程”。不過,最令人遺憾的是,中國政府事實上剛剛錯過了一個更好、更基本也更便宜的刺激經濟的方案。在今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上,一項蠻受期待的農民土地流轉改革最終沒有出臺。而給予近8億農民土地所有權,本來可以徹底改變中國經濟增長的社會和道德根基,進而將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建立在更為牢固的人性基礎上。那才是真正的做好自己的事情。
【點評者說】“中國經濟增長的社會和道德根基”,“道德”兩字尤其需要強調。說句不好聽的話,中國的經濟成長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對農民的嚴重“剝削”之上的,土地恰恰就是剝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