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公益觀察
面對兒童成長中可能面臨的種種困難,日前,政協委員俞敏洪在兩會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健康與教育問題發聲。提案涉及兒童孤獨癥、鄉村英語教育以及流動兒童平等受教育權等議題,期望為兒童給予社會力量。
“花不能在花季沒有到來的時候就放棄成長,人也不能在夢想和目標實現過程中遇到困難就放棄成長?!庇崦艉樵谧约旱男聲腥绱藢懙?。
事實上,兒童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一部分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解決,還有一部分則需要依賴社會的關注與力量。
2021年兩會,俞敏洪繼續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健康與教育問題發聲,提案涉及兒童孤獨癥、鄉村英語教育以及流動兒童平等受教育權等議題。
關注孤獨癥兒童
孤獨癥(又稱自閉癥)是發生于兒童早期的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疾病,涉及兒童對外界的感知、語言、情感以及社交等多個領域。
近年來,孤獨癥發病率在全球呈急劇上升趨勢。美國疾控中心曾在2020年發布相關報告指出:截至2016年,美國每54名兒童中就有1名兒童是孤獨癥患者,此數據比2018年發布報告中的孤獨癥發病率上漲了10%。
俞敏洪在《關于進一步完善兒童孤獨癥早期篩查、醫學診斷和康復教育銜接機制的提案》中提到,根據我國殘疾人普查統計情況,兒童孤獨癥已占中國精神類殘疾首位。并表示雖然孤獨癥難以痊愈,但部分患者可以通過早期干預,逐步鍛煉出基本生活能力。
在我國,“孤獨癥”越來越多地引起社會和媒體的關注,但普通家庭仍然缺乏對兒童孤獨癥的認識和了解,家長缺乏相關知識的普及,常常因此錯過最佳干預時期。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研究員易莉曾對媒體表示,每年的4月2日不是叫“孤獨癥日”,而是“世界提高孤獨癥意識日”,它的意義就在于提醒人們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群特殊的人。
俞敏洪也談到這個問題:“有關兒童孤獨癥的科普宣傳普及率仍然很低?!辈⒔ㄗh“加大宣傳力度,規范管理孤獨癥早期篩查及早期干預的科普宣傳”。
當然,解決孤獨癥問題僅靠防增量遠遠不夠,針對存量的診療也是重中之重。俞敏洪認為我國至今還未建立覆蓋全國的兒童孤獨癥篩查診斷系統,缺乏統一的診斷標準、專業的診斷人員和清晰的干預路徑。
俞敏洪建議:“加強對孤獨癥診療人員的培訓,提升篩查與診斷能力?!?/p>
此外,孤獨癥帶來的經濟負重往往給一個家庭帶來巨大的壓力,甚至存在不少家庭因負擔不起費用而選擇放棄康復。擁有孤獨癥孩子的家庭不僅需要長期的康復費用,同時,因為孤獨癥孩子需要陪伴,一部分家長不得不為此放棄工作。
對此,俞敏洪建議將兒童孤獨癥早期篩查納入兒童常規檢查必要項中,將復篩確診的費用納入醫保范圍,減輕家庭負擔。
促進教育公平
蘆葦在微風中輕輕蕩漾,陽光懶懶地鋪在眾人臉上,俞敏洪與孩子們手握著手圍成一個圈,閉眼感受自然的撫摸,并將感受寫成詩歌。這是《俞敏洪鄉村教育調研記錄》中的一幕。
教育均衡問題是俞敏洪較為關注的話題,在其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以來,已經多次提交相關提案。
2020年末,俞敏洪和他的團隊3天內跨越兩千多公里,走訪了貴州、云南多地的鄉村創新學校及傳統中小學。
“你不在鄉村奔走,就不會知道現在是什么情況,判斷就會失誤?!庇崦艉槿绱私忉層H自去鄉村考察的原因。出生于鄉村的他,多次表示為鄉村教育的衰敗而憂心。
在《關于利用人工智能提升鄉村小學英語教學水平的提案》中,俞敏洪提到:通過對全國20個省份500多所鄉村小學(鄉鎮中心校40%,村完小38.2%,縣城小學14.8%,教學點7%)的調研,英語學科師生比均值為1∶227,有的地區甚至達到了1∶2400,師資嚴重匱乏。
面對如此情況,俞敏洪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利用人工智能。他在提案中表示:“目前教育信息化已經走向3.0時代,人工智能技術正在積極加速應用在英語教學中。”
而在鄉村教育衰敗的B面,還有城市流動兒童受教育問題。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不少農村居民前往城市務工,他們一部分人將孩子留在農村,成為“留守兒童”,另一部分選擇將孩子帶在身邊“隨遷”。
在俞敏洪看來,城市“隨遷”兒童的教育問題尤為突出:“保障政策未能充分落實;入學面臨準入門檻;公立學校針對流動兒童開放學位不足等,流動兒童在超大城市平等受教面臨各種困難?!?/p>
俞敏洪在《關于切實保障超大城市流動兒童平等受教權利的提案》中提到:截至2019年末,我國流動人口規模2.36億,18歲以下流動兒童近1億,平均我國每3個兒童就有1個受到人口遷移流動的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學者富曉星等人曾在論文中表示: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形成不乏政策因素,而政策的沖突則根源于矛盾的社會現狀。特大城市的快速發展與人口持續集中帶來了“大城市病”,教育正逐漸成為特大城市嚴格控制人口的政策選擇。
正如俞敏洪所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要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睙o論如何,保障流動兒童的平等受教育權,是我國當前急需解決的難題。
對此,俞敏洪提出修法建議,希望將流動兒童、少年“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改為“居住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
提案最后,俞敏洪倡導社會各界加大對流動兒童長期化、固定化、個性化幫扶,“讓流動兒童‘留得下、待得住’,保障流動兒童受教的連續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