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利益摻入國內油價無解

油價漲,煉油虧;油價跌,聚烯烴、塑料、聚氯乙烯等化工產品虧。石油巨頭有沒有不虧不補的時候?

責任編輯:蔡軍劍

發改委與財政部到底有沒有確切的數據、足夠的手段來統籌石油巨頭的盈虧平衡?政府部門是石油巨頭家里開的嗎?他們的立場能夠中立嗎 

國內油價跟漲不跟跌,使央企非市場化的負面作用顯露無遺。

全球經濟下行,國際油價隨之崩落。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原油價格從7月份的最高價每桶147美元,直線墜落至目前的每桶55美元左右,已屬破位下行,而國內只聞降價風,卻無實質行動,甚至沒有為表明自身市場化屬性的象征性降價。據說是因為中石油、中石化尚未彌補前期油價高漲時的虧損。

成品油的消費者在為不當投資埋單。高漲時買油導致油品價格下跌時庫存品價值下降,中石油、中石化巨虧。不過,兩個月的滯后期已過,12月調價已當其時;另一方面,中石油、中石化前兩年利用融資大舉擴張化工產能,從2003年10月開始至今,整整5年化工業高速發展期,化工業每年銷售收入增長30%-35%,利潤在25%左右。明年,國內中石油、中石化有5套乙烯裝置密集建成投產,預計2009年建成投產的乙烯裝置中,有3套來自中石化,總產能共計300萬噸/年,包括福建、天津的兩個合資項目。經濟下行期,乙烯等化工產品供過于求,中石油、中石化被深套。

油價漲,煉油虧;油價跌,聚烯烴、塑料、聚氯乙烯等化工產品虧。石油巨頭有沒有不虧不補的時候?

兩大石油巨頭出于企業利潤考慮,當然不愿在油價下跌時接軌。由此導致南部沿海紅油走私回潮,據海關數據,10月份我國成為柴油凈出口國,部分城市成品油價暗降,可見油價死扛不降,從根本上違背了市場供求規律。

那么管價格的發改委和曾經給中石油、中石化補貼的財政部又是什么態度呢?因彌補高油價下的煉油虧損,中石化今年第三季度獲得了117億元的財政補貼,而國際油價回落,原油加工已擺脫虧損,國家這時不可能再給石化企業補貼。由于中石油、中石化前三季度煉油虧損1000億元左右,國家發改委延緩成品油調價時間,減少石化企業的虧損。事實上,財政部是用納稅人的錢替中石油、中石化的錯誤決策埋單。4個月前,國內石化企業購進了大量石油和相關衍生品,4個月后,石油和相關衍生品回落,“昂貴”的石油成了石化企業的軟肋。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目前我國石油化工全行業虧損企業達4360家,虧損面14.9%,同比擴大0.4%;企業虧損額達1605.95億元,同比增長605.6%。

財稅收入下降與經濟下行,導致政府無力對中石油、中石化實行巨額補貼,用消費者的錢暗補就成為順理成章之事。我們有理由質疑,發改委與財政部到底有沒有確切的數據、足夠的手段來統籌石油巨頭的盈虧平衡?政府部門是石油巨頭家里開的嗎?他們的立場能夠中立嗎?

消費者有自己的算法,國家遲一天下調油價,消費者要多掏3億元。有媒體用當前油價減去2006年國際原油油價(60美元/桶)的方式,計算出國家“跟漲不跟跌”造成的消費者損失,但煉廠人士不認可這一算法。認不認可在其次,用消費者的錢彌補以往虧損與決策損失是事實。

油價中摻入了石油巨頭的利益,如果發改委、財政部不站在中立立場,那么,無論油價漲跌,消費者的權益將永遠受到侵害,油價永遠不可能跟隨市場,而只能跟隨部門利益的腳步起舞。

(作者為財經評論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