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李宗盛、沒了五月天,41歲的滾石唱片還能滾多久?
滾石的愛可能是永志不渝的,但滾石本身卻不一定。
3月,滾石音樂迎來了自己的第41歲生日。因疫情等影響,連同上年的滾石40周年,這個華語樂壇的傳奇唱片公司似乎沒有掀起一點聲浪,甚至讓人忘記了這個標志性的小黃標廠牌其實還在運營。
滾石在向50周年邁進,但華語樂壇對它的最新印象卻還停留在10年前的滾石30年。
曾經的“滾石大佬”
2010年的大年初五,黃韻玲、黃品源等150多個音樂人相聚在臺北346倉庫餐廳參加滾石唱片成立30年來舉辦的第一屆“滾石同學會”。雖然人不算太多,但滾石的舊人新員都囊括其中了。
曾在滾石擔任企劃統籌、后自創“野火樂集”品牌的熊儒賢回憶道:“很少有一家企業在成立30年后,還有一百多名離職員工特意從世界各地飛回來,跟當年的老板一起敘舊賀年,只有滾石才具備這樣的魅力。因為,大家無論飛得多遠,都還深藏著一份滾石情結?!?/p>
2008年,李宗盛、周華健、張震岳與羅大佑這個四個臺灣樂壇的“教父級”人物組成了“縱貫線”樂隊,從2009年開始舉辦世界巡回演唱會。這個越老越有味道的“老炮”組合讓許多人重新想起了“滾石回憶”。
毫無疑問,作為曾經影響了整個華語樂壇流行走向和代際更迭的唱片公司,從兩岸三地的音樂人到全球的華語圈聽眾,或多或少都有著一份“滾石情結”。因為無論你喜歡與否,滾石的影響都已經深植到名為華語音樂這一概念中。
滾石歌手萬芳在滾石30周年演唱會表演
2011年,《滾石30周年巡回演唱會》首先從臺北小巨蛋開始,途徑北京、上海、武漢等12座城市,最后在廣州收尾。15個場次的演唱會都座無虛席,年齡層次的藩籬被突破了,超過40萬人盡情地為滾石的音樂歡呼,說明滾石所獨有的巨大能量。
滾石的創始人之一段鐘沂在回顧滾石30周年時曾說:“滾石還會繼續戰斗下去?!彼拇_還在“戰斗”,但是沒有人敢給滾石的未來下定論。
“一顆改變流行樂史的原子彈”
1982年,羅大佑把自己在業余時間為戀人張艾嘉創作的《童年》及《光陰的故事》等歌曲輯錄成母帶投給臺灣不同的唱片公司,結果都直接被拒或者石沉大海。原因說來也很簡單,一是羅大佑此時還是個寂寂無名的醫生,是不入流的“圈外人”;二是羅大佑的曲風和歌詞與此時島內的創作風氣格格不入。
是段鐘沂發現了羅大佑:“我們很肯定地和羅大佑講,不管賣多少張,這就是我們要做的音樂?!币患也艅撧k不到兩年的唱片公司居然要給一個既沒名氣又風格乖僻的人出專輯,這在當時引來了不少嘲諷,有報紙甚至揚言這張專輯賣不過2000張。
滾石不被看好是有道理的。1980年,剛服完兵役的段鐘潭與二哥段鐘沂在臺北大安區光復南路290巷三號樓的一處小地方成立了“滾石有聲出版社”,即后來的滾石唱片。段氏兄弟鐘情于音樂,1976年辦了本名為《滾石》的雜志,意在致敬英國傳奇搖滾樂隊“Rolling Stone”,但很快就虧了700萬舊臺幣慘淡收場。
滾石第一張作品《三人展》
待4年后創辦滾石唱片時,段氏兄弟的“野心”卻不減反增:做出自己的華語音樂。彼時正值臺灣內部興起以“唱自己的歌”為主旨的“民歌運動”時期,滾石也算這場音樂潮流下的產物。剛創辦的滾石沒錢,首年就只為自家人潘越云、吳楚楚和李麗芬制作了唱片《三人展》以正式打入市場,收益一般。所以當滾石決定簽下羅大佑的專輯時,幾乎無人看好。
不過滾石看對人了。當羅大佑以一身黑衣黑鏡出現在那張名為《之乎者也》的標志性專輯時,臺灣的輿論熱了,華語樂壇從此改向。
羅大佑《之乎者也》
羅大佑在《之乎者也》的文案中說:“這一趟音樂的路,走得好辛苦。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嚴肅與通俗間,我幾乎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索過來的。因為前面沒有足跡可循?!辈蛔咔叭寺返牧_大佑開辟了一種新的走向,反而逐漸成為樂壇“教父”。這張專輯最終賣出了14萬張,不僅使滾石和羅大佑一炮而紅,其前衛獨特的風格成為了華語流行音樂史上的的“異類”代表。有媒體評價它是:“在臺灣國語流行樂壇投下的一顆改變流行樂史的原子彈?!?/p>
隨后,滾石推出羅大佑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再次轟動樂壇。原本此時華語樂壇的話語權為香港所掌握,但羅大佑創作突出的原創性、人文性、先鋒性恰好是此時更偏愛改編日本詞曲的香港樂壇所缺乏的,因此羅大佑在華語樂壇的地位一下就被抬高了。
不過樹大招風,在贊譽與謾罵聲浪并存的氛圍下,羅大佑在1984年不得不默默前往美國避風頭,直到翌年在張艾嘉牽線下才又寫了一首跨時代的華語經典金曲:《明天會更好》。
就在羅大佑離臺后不久,綽號“小李”的李宗盛加入滾石。李宗盛此前已經給鄭怡制作了專輯《小雨來得正是時候》并獲得成功,用人大膽的滾石很快就給了他為張艾嘉制作新專輯的機會,這張專輯叫《忙與盲》。雖然在樂壇上稱不上影響深遠,但卻成功塑造出張艾嘉的“都市新女性”形象,張大美人成了一個符號。
張艾嘉《忙與盲》專輯
張艾嘉火了,李宗盛會捧女性的能力也展現出來了,日后的陳淑樺、林憶蓮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張艾嘉經驗的翻版。
1989年,李宗盛操刀為陳淑樺打造了專輯《跟你說,聽你說》,結果成了臺灣第一張破百萬銷量的唱片,陳淑樺也躍升滾石一姐,滾石也由此進入黃金時代。反觀香港樂壇,雖然即將迎來“四大天王”的時代,但港樂的疲態已初露端倪,而滾石的繁榮才剛開始。
陳淑樺第一張專輯《跟你說,聽你說》
在整個90年代,李宗盛作為“樂壇教父”不斷為滾石開疆辟土。除了陳淑樺的《滾滾紅塵》、《明明白白我的心》等,他還吃著牛肉面在餐巾紙上為金智娟寫下了《漂洋過海來看你》,非凡的才華被周華健戲稱“同行恨得想暗殺他”;此外,他還以一首《當愛已成往事》從業內勁敵“飛碟唱片”手中奪下林憶蓮,甚至將伴唱了《大話西游》主題曲《一生所愛》的莫文蔚也收入囊中。香港有“四大天王”,滾石則也打造了“四大天后”,滾石憑此成為華語樂壇中最有成績的唱片公司之一,李宗盛“金牌制作人”的美名也傳到業內無人不服。
梅艷芳在演唱會上表演《親密愛人》
在這個時期,滾石還發掘了周華健、伍佰、張信哲、劉若英等人,這批人在90年代后期到21世紀初為滾石的繁榮繼續添火。值得一提的是,滾石此時還有一個人叫陳煥昌,更為大眾熟悉的藝名是“小蟲”,他因為制作了梅艷芳的《親密愛人》、任賢齊《心太軟》等經典專輯而出名,雖然論資排輩他比不上羅大佑和李宗盛,但小蟲經手的纏綿情歌令滾石進一步打入了香港市場,鞏固了滾石在華語樂壇的地位。
“注定要被時代的大潮淹沒”
80年代初創辦,90年代滾石就達到了全盛,其廠牌和寶麗金等唱片公司共同撐起華語流行樂壇的榮光。在香港,滾石設立的音樂工廠為“后港樂時代”的填詞界靈魂人物“兩個偉文”提供了機會;在大陸,滾石開設的魔巖唱片則把竇唯、張楚與何勇送上了紅館的舞臺,直接推動了大陸搖滾音樂的發展。
張國榮參加滾石唱片簽約儀式,正式加入滾石
1995年,當張國榮復出時,滾石給了他一張可任意填寫數額的空白支票,但向來心系樂壇大局和注重人情世故的哥哥卻只寫下兩個字:情義。這是樂壇一代巨星張國榮對滾石唱片的最高贊譽。
不過凡事都是盛極而衰,在香港樂壇已經無可避免地走向下坡路的趨勢下,一度稱霸90年代華語樂壇的滾石唱片也逐漸乏力。尤其是隨著全球五大唱片公司對滾石的“圍剿”,滾石雖然成為了臺灣規模最大的獨立唱片公司,但在唱片市場份額和音樂的版權代理上卻是“四面楚歌”。
李宗盛和“娃娃”金智娟
2000年12月31日,“樂壇教父”李宗盛北上大陸,闊別了合作17年的滾石,這意味著滾石黃金時代的逝去?!敖鹋浦谱魅恕崩钭谑⒌某鲎咭猜龓ё吡藵L石的一批實力派人物,使滾石在21世紀后處于“溫水煮青蛙”的局面。
李宗盛曾在《我的三個家》里寫到:“在滾石的最后兩年,我在組織里顯得格格不入。我并沒有被通知參與一些重要的會議,以避免制作案因為我的堅持被退回重整。在整個音樂行業被網絡泡沫托高的時候,像我這樣的制作出身的老臣顯得不識時務而注定要被時代的大潮淹沒?!?/p>
滾石曾經是以原創音樂的風前衛、多元優勢開拓出屬于自己的華語樂壇江山的。但自90年代中開始,面對著整個東亞娛樂產業快速崛起的壓力,滾石也開始增加了翻唱音樂的比重,這導致新一代滾石歌手如杜德偉、蘇慧倫等人始終缺乏站得住腳的代表作,在樂壇上不溫不火。到2000年初,為了迎合新生代粉絲的口味,滾石對藝人進行淘汰,這直接導致了在世紀之交大批音樂人紛紛出走滾石,如陳綺貞、伍佰、張震岳、熱狗等在華語流行樂壇中成績斐然的歌手。
如今五月天連同滾石唱片前執行長陳勇志、謝芝芬以及梁靜茹等歌手成立了相信音樂唱片公司
好在李宗盛離巢前還發掘了五月天和梁靜茹,為滾石在2000年后的持續輸出提供了動力。不過到了2006年,五月天、梁靜茹和品冠也還是選擇另立門戶,加上之前已經解約的任賢齊、小蟲和光良等人,滾石最引以為傲的音樂人寶庫幾近清空。事實上,直至2012年之前滾石都是負債狀態,曾經的華語傳奇唱片公司也如李宗盛自稱的那般“注定要被時代的大潮淹沒”。
2009年10月,縱貫線武漢演唱會(圖源:CFP)
不過,與同時期的寶麗金等唱片公司早已名存實亡的狀況相比,滾石畢竟是堅持了下來,于是才有了滾石30周年時的“縱貫線”組合和大獲成功的巡回演唱會。盡管滾石不復往日,但從滾石走出來的人和歌還在。2019年6月,段鐘沂在演講中說:“這3500首歌,構成了滾石的生命?!边@3500首歌就是串聯起滾石整個黃金時期的經典金曲,這是滾石曾作為華語樂壇標桿的象征。
只是,經典雖在但也是過去的輝煌,在全球唱片工業整體性萎縮的境況下,滾石即便能夠靠著“滾石同學會”的“滾石情結”續一波“回憶殺”,但在人才斷層的現實下如何在未來作為華語樂壇的傳奇“滾”下去?
滾石的愛可能是永志不渝的,但滾石本身卻不一定。
參考資料:
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官網資料
人民文娛:《滾石40年,致敬前浪》
南方都市報:《滾石三十年,滾石這些年》
三聯生活周刊:《滾石唱片:最后的輝煌》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