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倭山”前,嘮嘮倭寇那些事兒

嚴格說來,明朝嘉靖年間的抗倭是兩種生產方式(農與商)的劇烈沖突。面對抗倭勝利,明隆慶一朝的態度審慎而明智,敢于在得勝之后反思倭患的起因,改變海禁祖制,妥協讓步,從制度上預防禍患再生。

三百年后的“鴉片戰爭”,可以看作倭患的延伸與擴大,但這一次的來犯之敵過于強悍,不僅無法剿滅,還最終葬送了“天朝上國”。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姚家蕩

本以為“埋倭山”是一個大土丘,不想導航把我帶進了這片平展展的農田里??吹貓D,這里是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順河鎮丁姚村五組,在淮河入海水道與蘇北灌溉總渠北側?!睹魇贰酚涊d,嘉靖三十八年,江北那股倭寇在廟灣(今屬江蘇鹽城阜寧)覆滅,姚家蕩之戰是它的前奏。

“埋倭山”,據淮安地方志,是掩埋姚家蕩八百具倭寇尸體的墳墓,原先真是個大土墩。而姚家蕩,應該就是今天的丁姚村、姚莊一帶了?,F在正是農閑,田里的冬小麥綠油油的,田埂上稀稀拉拉種著蠶豆,成群的喜鵲飛起飛落,東南風也吹來了。憑感覺,實在沒有辦法把這里和四百多年前的那場抗倭戰斗聯系起來。

五百年前的抗倭古戰場姚家蕩已是一片農田,不見“埋倭山”痕跡。 (雷夫/圖)

但歷史終究是歷史,明史《李遂傳》《唐順之傳》都記載了這一場戰斗。從此江北幾無倭患。根據日本史家田中健夫《倭寇——海上歷史》提供的《倭寇在明朝的行動地域與行動次數表》,從嘉靖三十年至三十八年,倭寇共襲擾南直隸(大致包括今江蘇、安徽、上海)204次,而嘉靖三十八年之后的八十余年,僅嘉靖四十四年入寇一次,說明這一地域的倭患已基本蕩平。

此后的幾年,倭寇集中犯浙江、福建、廣東。也是嘉靖三十八年,明朝廷誘殺了倭寇首領王直,這件背信棄義的事,把倭寇逼成了困獸,更加瘋狂,不惜孤注一擲了。

還是這一年,戚繼光在浙江招募、訓練新兵三千人,組建后來赫赫有名的“戚家軍”。

這幾件事,都發生在明嘉靖三十八年,即公元1559年。這是抗倭形勢轉折的一年。

對馬島,倭寇的發源地

對馬島今屬日本九州的長崎縣,位于日本與韓國之間的朝鮮海峽中部,是一座群島,由五個島嶼組成,距朝鮮半島僅50公里。

早在十一世紀,就有日本船以對馬島等靠近朝鮮的地方為基地,用朝貢的形式和高麗做貿易。名義上,日本奉獻貨物,高麗等價、高價回賜。

兩百多年后,蒙古興起,高麗受到的壓迫很大,國力疲敝,已無力接納日本的進奉,應劫而生的,是日本海盜大規模搶掠高麗,對馬島是其主要基地。

朝鮮《高麗史》記有1223年日本海盜劫掠金州,1225年襲擾慶尚道沿海州郡的事;但“倭寇”一詞,直到十五世初成書的《明太祖實錄》中才第一次出現,洪武二年四月,有“倭寇出沒海島中”之說。從這個時候,“倭寇”一詞像一個怪物,也在官書稗史中出沒了。

1350年起,倭寇開始頻繁活動。他們主要掠奪糧食等生活必需品,攻擊漕船、糧庫,不僅騷擾沿海地區,還深入內地,動輒人員數千、船只數百的規模。其人員,雖然后來有高麗賤民加入,但大部分是日本人。

元末明初,倭寇也襲擾中國沿海,但不如朝鮮半島那么激烈。受患較重的是北方的山東、遼東一帶。倭寇的活動規律,是朝鮮倭患嚴重的時候,中國就緩和,中國倭患嚴重的時候,朝鮮就緩和,說明這幫倭寇是對馬島的同一批日本人。

這批倭寇活躍了四十年就衰落了。十四世紀末,李氏朝鮮建立,明滅元,日本的南北朝戰亂也結束了,這三個新生王朝對倭寇都不客氣,倭寇很難生存。1419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陳玲玲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