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救命藥”:擠進醫保門,難過醫院關
高價“救命藥”進了醫保,醫院卻買不到,患者只能走自費藥房購買的現象依然常見。被納入醫保報銷的創新藥在大部分醫院仍面臨落地難,“通過談判納入醫保目錄中的藥品,有的醫院進百分之五六十、六七十,有的只進兩三個、三四個品種”。
過去,賣藥是醫院的一個盈利項。2017年7月藥品零加成政策在全國實施后,賣藥變得無利可圖,醫院對新藥的揀選和引入缺乏動力。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馬肅平
創新藥進了醫保,卻經常面臨“醫生開不出,患者用不上”的情況。圖為醫院藥房工作人員正在查看藥物存儲管理分發系統運行情況。
一些經過層層篩選、“靈魂砍價”的新藥、好藥,進得了國家醫保目錄,卻進不了醫院藥房,導致醫生沒法開,患者用不了——這一現實刺痛了許多人的心。
最著急的莫過于等待用藥的患者,毛毛就是其中之一。她在大二那年確診了多發性硬化(MS),這是一種罕見的脫髓鞘疾病,中國的發病率約為每年0.235/10萬人。
“罕見病患者群體中,我得這個病還算是比較幸運的?!盡S目前尚不能治愈,但至少有藥可緩解癥狀,全球有近20種MS相關的藥物上市,國內已獲批的有5種。
久病成醫的毛毛對進了醫保的藥如數家珍,但她并不敢抱太大的期待,因為“買不到藥的情況太常見了”。自從2017年“倍泰龍”(即重組人干擾素β-1b)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后,目前共有4種MS藥物進過醫保目錄(2019年“倍泰龍”續約失敗,退出醫保目錄),但患者買不到藥的消息還是屢見報端。
不單是罕見病藥物,抗腫瘤藥物、慢病藥物都存在“最后一公里”難題?!岸际乔к娙f馬過獨木橋?!比珖f委員、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姚樹坤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每年國家醫保談判所覆蓋的藥品,通常涉及癌癥、心腦血管疾病、罕見病等重大疾病治療領域,且多為臨床價值較高但價格相對較貴的藥品,這其中亦包含眾多1類新藥。通俗地解釋,1類新藥是境內外均未上市的創新藥,它們往往是臨床急需的“救命藥”。
根據中國藥學會對1420家二、三級樣本醫院的統計數據,2018-2019年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的腫瘤創新藥,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進院比例僅為15%-25%。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醫藥衛生界的專家學者以及企業代表委員頻頻發言,以期能改善這個局面。
“建議從國家層面出臺政策,鼓勵醫療機構對1類新藥進院開辟綠色通道,減免不必要的流程和限制,在各省市醫保落地后快速進入臨床?!痹?021年《關于暢通1類新藥快速準入醫療機構機制、提高患者可及性的建議》的兩會建議中,姚樹坤如是寫道。
可望不可即的“救命藥”
瓷娃娃、漸凍人、睡美人……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