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長春市市長張志軍

“‘十四五’期間,我們提出的預期目標是,經濟總量年均增速達到6.5%左右,把長春建設成為常住人口超1000萬、經濟總量邁向萬億的特大型現代化城市?!?br />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錢昊平

長春市市長張志軍。 (受訪者供圖/圖)

2020年,長春全市經濟總量達到6638億元,反超沈陽,增幅位居東北4市(長春、沈陽、哈爾濱、大連)首位。而在2019年,長春的GDP還落后沈陽近570億元。

長春新動作不斷。這座曾于1956年生產出新中國第一輛汽車的“東方底特律”,正摩拳擦掌,利用嘉年華特色活動,助力紅旗打造新品牌形象,并提出紅旗品牌汽車在2021年要“向40萬輛發起沖擊”。

2021年1月12日,長春人代會上,市長張志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要“增長7%左右”。張志軍還強調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落實5000萬元以上項目1200個、億元以上項目1000個”。

“十四五”期間,身處東北的“內陸城市”將如何走向“開放高地”?近日,張志軍就“十四五”期間長春的規劃與發展,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

“同城化”的機遇和挑戰

南方周末:長春“十四五”期間如何實現新突破?你對即將公布的國家“十四五”規劃,有哪些期待?

張志軍:習近平總書記去年7月再次親臨吉林省視察,要求我們在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體現新擔當,在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上實現新突破,在加快推動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征程上展現新作為。

“十四五”期間,要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構建以現代農業為基礎、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汽車產業實現萬億級以上規模,高端裝備、光電信息、農產品加工、能源產業達到或超過千億級規模,加快生物與醫藥、新材料、現代金融、科創服務、文化旅游、現代物流等新興產業發展,努力形成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產業新格局。

對“十四五”時期國家推動東北振興,我有幾點期待: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阿柴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