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摘帽”后,鄉村如何振興
汪三貴認為,有必要重新研究過去幾年的扶貧政策,哪些要保留,哪些要調整,哪些要取消,做好了這一步,“我們就有希望把城鄉差距、貧富差距進一步縮小”。
相比于扶貧,鄉村振興需要匯聚更強的力量?!耙援a業興旺為例,鄉村振興不僅是農業發展,還要讓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就需要多部門協調配合?!?br />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錢昊平
2021年2月25日,國家鄉村振興局牌子正式掛出。
運轉28年的國務院扶貧辦退出了歷史舞臺。
2021年2月25日下午,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北街1號,“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牌子被摘下,取而代之的是“國家鄉村振興局”的牌子。
新設的機構,引發了社會極大關注,官員與專家的討論聚焦在: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扶貧政策如何調整,以及如何做好與鄉村振興的銜接。
“和脫貧攻堅相比,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難度更大、范圍更廣、時間更長?!敝袊嗣翊髮W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十四五”是一個開始,非常關鍵,需要把整個體制機制、大的思路理清楚了,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銜接好,這是十分重要的任務。
中國扶貧史
聽說扶貧辦直接改為國家鄉村振興局,中國社科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國寶多少有些驚訝。
熟悉扶貧歷史的吳國寶,見證了三十余年中國扶貧事業的多番變化。
1986年,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成立,中國“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農村扶貧開發活動”拉開序幕。
在設立專門機構之前,中央劃定了18個需要重點扶持的貧困地帶,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改變面貌的通知》,在文件中罕見地使用了“貧困”二字。
“以前政府沒有專門的扶貧機構和制度,也沒有將扶危濟困的行為上升到國家意志的高度?!眹野l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萬海遠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到1986年,依據農村人均年收入和縣級單位的財政狀況,國定貧困縣標準第一次劃出:1985年人均純收入低于150元的縣和年人均純收入低于200元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對民主革命時期做出過重大貢獻的老區縣,標準放寬到300元。
1993年,領導小組更名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其設在原農牧漁業部的辦公室亦更名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
更大的變化在次年出現,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出臺,將592個縣列入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并提出到20世紀末,基本解決全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1996年,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