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藍”到“深思”

人工智能一旦在某個領域擊敗人類,這種擊敗就是不可逆轉的。從“深藍”到“深思”,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內,人工智能跨越了好幾個里程碑,在某些方面甚至超出了最大膽的預測。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1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力遠

2016年圍棋人機大戰第4局,全局被動時李世石妙手逆轉局面。 (視覺中國/圖)

如今40歲以上的人——尤其是象棋或科技的愛好者——也許大都對發生在1997年5月的一個有趣事件留有記憶。在那個月里,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加里·卡斯帕羅夫與IBM公司名叫“深藍”的超級電腦進行了總計六盤棋的對決,結果“深藍”以3.5∶2.5(二勝三和一負)的總比分勝出。

這是人工智能首次在國際象棋領域以總比分勝出的方式擊敗人類頂尖棋手。

服還是不服

“深藍”在人工智能的發展史上有很大的象征意義,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里程碑。對這一里程碑,起碼在最初一段時間,很多人心理上難以承受,而且也不甚服氣。不服氣的一條理由是“深藍”與卡斯帕羅夫只賽了六盤棋,數量太少,勝負有較大的偶然性??ㄋ古亮_夫本人同樣不甚服氣,提議跟“深藍”再次對決。

不幸為這種不服氣推波助瀾的是:IBM公司不僅拒絕了卡斯帕羅夫提議的再次對決,甚至干脆將“深藍”大卸八塊,以一種消極的方式保持了勝果。

這種有失氣派的做法無可避免地給人留下了僥幸獲勝、見好就收的印象,可以說是公關上的失敗。但另一方面,計算機領域有一個著名的“摩爾定律”,與硬件指數式發展齊頭并進的,則是軟件的突飛猛進。兩者共同發展的必然推論是:人工智能作為以這種發展為后盾的技術,其演進速度絕非人類智能的演進速度可比。也因此,人工智能一旦在某個領域擊敗人類,那么這種擊敗就是不可逆轉的。任何心理上或公關上的因素都改變不了這一宿命。事實上,盡管IBM公司的公關有落人口實之處,能讓人在心理上以此為由“阿Q”一番,但人工智能在國際象棋領域擊敗人類仍很快變成了鐵的事實。

這一事實在2015年以一種特別悲劇性的方式得到了體現。

那年4月,在迪拜國際象棋公開賽上,格魯吉亞國際特級大師蓋奧茲·尼加利澤被發現利用手機上的國際象棋程序作弊。尼加利澤當即被逐出了比賽,其國際特級大師的頭銜也遭撤銷。但國際特級大師居然用手機上的國際象棋程序作弊,實在是特別悲劇性地揭示出了人工智能在國際象棋領域已何等地超越人類。要知道,昔日的“深藍”可是位列世界500強之內的超級電腦。不到20年的時間,人工智能在國際象棋領域的硬件門檻居然從超級電腦降為了手機,甚至有人戲稱說哪怕用微波爐芯片也能打敗世界冠軍,對人類真是情何以堪啊。

宿命論

人工智能在國際象棋領域擊敗人類,也自動意味著人類在一系列更簡單的同類游戲中“全軍盡墨”。從數學上講,這類游戲的“淪陷”幾乎是必然的。因為從數學上講,這類游戲屬于所謂的“有完全信息的組合游戲”——這其中“有完全信息”指的是不帶概率(即不帶骰子之類),也不帶隱藏信息(即不像撲克那樣只能看到自己的而非全部的牌),“組合游戲”則是指游戲的難度源自巨大的組合數(即源自每一步都必須從數量巨大的可能性中作出選擇這一特點)。

在軟硬件不夠發達的年代,這類游戲所包含的巨大的組合數是人類直覺的馳騁空間,對人工智能則是門檻,阻擋了它的“入侵”。但這種阻擋注定是暫時的,因為在數學上可以證明,只要有足夠強大的計算能力,任何“有完全信息的組合游戲”要么雙方都有必和策略,要么其中一方有必勝策略。這個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對任何“有完全信息的組合游戲”來說,一旦人工智能的計算能力超過某個門檻,游戲的勝負就會變得越來越“宿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