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CSR觀察
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全國兩會有130余位代表委員來自企業界,他們共提出了400余份議案、建議或提案,其中,212份涉及企業社會責任議題,包括綠色低碳、鄉村振興、科技創新、教育、供應鏈安全等。
3月4日和5日,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和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先后在北京召開,正式拉開了2021年全國兩會帷幕。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他們手握議案、建議或提案,為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其中,企業界代表委員逐漸成為兩會這個特殊的舞臺上備受關注的群體。
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2020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企業家要帶領企業戰勝當前的困難,走向更輝煌的未來,就要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自己,努力成為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根據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統計,2021年全國兩會有130余位代表委員來自企業界,他們共提出了400余份提案、建議或議案,其中,212份涉及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簡稱CSR)議題。
圖1:企業界代表委員相關議案、提案或建議CSR議題分布
39位代表委員建言獻策綠色低碳轉型
綠色低碳是今年兩會最大的熱點。據不完全統計,有39位企業界代表委員圍繞綠色低碳轉型提出了88條議案、提案或建議。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大會中首次提到“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十四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
毫無疑問,加快推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將成為我國“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重要內容。
對企業而言,綠色低碳大考既是壓力,也是機遇。根據中國投資協會預測,零碳中國將催生再生資源利用、能效提升、終端消費電氣化、零碳發電技術、儲能、氫能和數字化七大投資領域,撬動70萬億元綠色產業投資機會。
圖2:企業界代表委員綠色低碳相關議案、提案或建議分布
一、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鋼鐵、石化、發電、化工、有色、建筑、紡織、交通運輸等行業的綠色化改造與綠色升級,是中國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的重點。多位來自企業界的代表委員建言獻策行業低碳轉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永生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言指出,我國化石能源占比過高,2020年煤炭消費占比仍達56.7%,石油、天然氣分別為19.1%和8.5%,非化石能源為15.7%,需要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來自中國石化的17位代表委員(12名全國人大代表、5名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38份建議和提案,其中有14份和綠色低碳發展相關。
在交通運輸領域,部分代表委員將低碳轉型視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全國政協委員,東航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劉紹勇建議我國民航業應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圍繞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盡早制定中國民航業2030碳達峰和2060碳中和的方案,推進民航業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升中國民航業在碳中和領域的話語權。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董強建議加快發展零碳排放船舶,搶占船舶工業國際競爭的新高地。
據統計,建筑建造業(含房地產)產生了近40%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綠色建筑、綠色房地產是未來行業轉型的必由之路。全國人大代表、中南集團董事局主席陳錦石建議大力推廣低碳住宅,在土地供應時增加低碳要求,增加市場低碳住宅供給。全國人大代表、樂山太陽能研究院院長姜希猛,全國人大代表、奧潤順達集團總裁倪海瓊等代表委員也對建筑節能提出了相關建議。
今年1月,騰訊正式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成為首批啟動碳中和規劃的互聯網企業之一。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提交了《關于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我國科技企業實現碳中和的建議》,提出科技企業在自身實現碳中和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通過和產業互聯網結合,促進經濟社會向低碳、綠色轉型。
二、新能源汽車面臨重大發展機遇
汽車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2020年10月,由工信部指導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明確指出,我國汽車產業碳排放將于2028年左右先于國家碳減排承諾提前達峰。
此外,汽車企業積極行動,進一步強化碳管理,紛紛做出碳達峰與碳中和承諾,如奔馳計劃2039年實現碳中和、通用2040年完成碳中和、大眾2050年完全實現碳中和、日產2050年整個集團的企業運營和產品生命周期實現碳中和、寶馬2060年實現碳中和;國內車企中,比亞迪宣布正式啟動企業碳中和規劃研究,長城汽車等也在碳中和目標下調整企業戰略舉措。此外,博世集團、大陸集團等零部件供應商也制定了脫碳計劃。
在今年兩會中,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吉利、長城汽車、江淮汽車等汽車行業的代表委員紛紛建言新能源汽車、氫燃料電池等配套產業發展。如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在此次會議中提交了三項議案,其中一項是關于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建議。她認為汽車清潔化是企業行業貢獻“雙碳”目標的有力途徑。
三、新能源產業發展與能源結構調整
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當前,我國可再生能源在投資規模和裝備制造領域都屬于世界領先水平。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新能源產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今年兩會上,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天能股份董事長張天任、中國石化集團總經理馬永生、新疆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等均對新能源行業發展提出了相關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針對加快碳中和進程、筑牢我國能源和外匯安全體系,落實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購和優先上網政策,優化儲能發展模式、保障可再生能源有效消納等方面提出多項建議。今年2月1日,通威集團宣布:全面啟動碳中和規劃,計劃于2023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比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國家目標提前了37年。
四、健全法律、制度等頂層設計
“雙碳”目標的實現既是中國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愿景目標,也是經濟社會領域的深刻變革,必然產生多行業、多領域的利益沖突與協調問題,需要盡快完善相關法律、制度體系等頂層設計。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銅陵有色副總經理丁士啟建議制定碳中和促進法;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建議加快制定完善并頒布實施能源法;全國人大代表、康恩貝董事長胡季強建議加快制定低碳發展促進法;全國人大代表、天能股份董事長張天任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牽頭,早日將生態環境法典列入立法規劃,展開立法研究,啟動編纂工作。
五、建設完善全國碳市場
碳排放權交易是指在一個特定管轄區域內,獲得碳排放額度的排放主體將其碳配額指標在碳市場進行自由買賣交易的一種市場機制。
自2005年歐盟碳市場開市至今,碳交易市場已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市場手段。根據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發布的全球碳市場進展報告,截至2020年,全球共有包括歐盟、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韓國等21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在運行。
全國碳市場是落實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近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調研時表示,確保6月底前全國碳市場啟動上線交易。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副總經理李永林,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全國人大代表、卓爾控股董事長閻志等代表委員提出了完善碳市場建設的相關建議。此外,全國政協委員、銀泰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沈國軍提交了《關于提升藍色碳匯在國家“碳中和”戰略地位的提案》,建議將藍色碳匯納入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中,成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體系的一部分,并引導和鼓勵中國企業和機構將藍色碳匯作為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
鞏固脫貧成果,發掘鄉村振興機遇
經過8年持續奮斗,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
今年兩會期間,十余位來自企業界的代表委員圍繞農村教育、農村數字化、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興旺鄉村產業等領域進行建言獻策。
圖3:企業界代表委員鄉村振興相關議案、提案或建議分布
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提交了《關于從光彩扶貧到鄉村振興,民營企業積極投身“萬企興萬村”行動的提案》。
2015年,為廣泛動員民營企業參與脫貧攻堅,全國工商聯創新性發起了“萬企幫萬村”行動。到2020年底,參與“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的企業達12.7萬家。
隨著脫貧攻堅轉入鄉村振興,“萬企幫萬村”也升級成為“萬企興萬村”行動。劉永好建議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牽頭,由10位民營企業家(特別是曾參與當年發起倡議光彩事業的民營企業家),再次發出《鄉村振興,我們在行動》倡議,動員和號召全國民營企業家們做鄉村振興的積極推動者和“萬企興萬村”參與者,積極投身到鄉村振興大戰略。
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春秋航空董事長王煜等也提交了關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建議。
二、關注農村教育與人才培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義務教育不斷發展,鄉村教育質量得到較大提升。但農村教育仍然是教育發展的薄弱環節,如何破解農村教育發展中存在的難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圍繞農村教育問題,全國人大代表、藍光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楊鏗提交了《關于補齊偏遠鄉村學前教育短板助推鄉村振興的建議》;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建議利用人工智能提升鄉村小學英語教學水平;全國人大代表、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建議加強鄉村青少年體育教育。
在農村職業教育和鄉村人才培養方面,全國政協委員、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提交了《關于發展職業教育鞏固脫貧成果的提案》,建議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相銜接,持續對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予以資金、資源等方面的適度傾斜,根據欠發達地區的產業幫扶成果,針對性設置職業教育專業,整合周邊優勢力量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職業院校。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提交了《關于鄉村振興綠領人才培育的提案》。
三、推動農村數字化
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戰略方向,也是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提交了《關于積極利用數字科技促進鄉村振興、推動共享發展的建議》,建議在數字化賦能鄉村公共服務、電子商務的同時,大力吸引并培育信息時代“新農人”,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此外,針對具體領域,全國人大代表、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建議大力推進技術賦能,實現農村零售業態升級;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建議加快人工智能在我國基層醫療的應用,建設健康中國;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移動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魏明提出了關于加快發展智慧農業的建議。
四、綠色低碳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
近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布《關于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明確要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啟動“千鄉萬村沐光”行動,積極推進農村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建設。這可以有效改進農村能源結構。
為構建高質量現代化鄉村能源體系,全國人大代表、明陽智能董事長張傳衛建議,把新能源建設作為振興鄉村的新動力,并通過創新模式使之成為鄉村基層組織和經濟實體可靠、可持續的經濟體系。新能源開發建設本身就可以成為一種創新的經濟收益模式,通過鄉村綠色低碳能源貢獻中國“碳達峰、碳中和”。
此外,全國人大代表,小康股份創始人、董事長張興海提交了《關于鼓勵支持農村汽車電動化,建設美麗鄉村的建議》,支持農村電動汽車發展。
關注科技創新、供應鏈安全,筑牢可持續發展基石
今年兩會期間,除綠色低碳、鄉村振興外,來自企業界的代表委員也對科技創新、供應鏈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等給予了較多關注。
圖4:企業界代表委員相關議案、提案或建議數量
一、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企業家是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兩會期間,有8位來自企業界的代表委員圍繞科技創新提交了23份提案或建議。
這其中包括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鄭杰、中南集團董事局主席陳錦石、白云電器董事長胡德兆、光啟技術董事長劉若鵬、雪松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勁等。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建立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以及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知識產權保護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
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建議進一步加大打擊侵犯企業知識產權行為力度;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建議加強種業知識產權立法,構建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新生態。此外,中國太保壽險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周燕芳提出了關于加快知識產權保險制度建設,助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建議,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出臺針對知識產權保險試點工作的管理辦法,從制度上推進知識產權保險試點工作。
二、行業供應鏈安全
從去年年底以來,汽車芯片供應短缺問題仍在持續發酵,并導致部分車企減產。2月26日,工信部在京舉辦汽車半導體供需對接專題研討會,并發布《汽車半導體供需對接手冊》,以期促進汽車半導體產業鏈上下游協作,推廣優秀的汽車半導體產品,促進汽車企業與半導體企業的溝通對接。
今年兩會期間,汽車行業供應鏈安全問題成為行業關注焦點。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建議加強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鏈建設,制定并落實汽車半導體及關鍵電子零部件的專項激勵措施;上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虹提出了《關于提高車規級芯片國產化率,增強國內汽車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的建議》,在消費級芯片企業的扶持政策基礎上,加大對車規級芯片行業的扶持力度;長安汽車黨委書記朱華榮提交了《關于推動國產芯片產業化,維護汽車供應鏈安全的建議》。
中國飛鶴董事長冷友斌、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等人也提出了保障供應鏈安全、促進供應鏈發展的相關建議或提案。
網絡安全與隱私保護、“外賣小哥權益保護”成為新關注點
一般而言,兩會代表委員建言提案的內容主要分為兩類:一類針對專業領域事務,一類針對公共事務。隨著我國企業家群體的不斷成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在立足所處行業,站在自身專業領域提案的同時,開始關注教育、就業、隱私保護、兒童與青少年成長、性別平等、公共衛生與健康等社會民生議題。
圖5:企業界代表委員社會民生領域相關議案、提案或建議分布
一、網絡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個人信息保護、數據隱私等問題成為全球關注熱點。今年兩會期間,部分代表委員對該議題提出了相關建議。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合肥豐華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李小莉、康恩貝董事長胡季強、佳都科技董事長劉偉等代表提出了個人信息保護、生物信息收集、人臉識別等問題的相關建議。
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逐步提高,截至2019年底,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自我防護能力,他們在享受網絡便捷的同時也面臨著更大的網絡風險。今年兩會期間,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提交了《開設網絡安全教育課程,加強未成年人網絡權益保護》的提案,建議政府主管部門牽頭,加快建立統一標準的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教育體系。
隨著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萬物互聯正在到來,傳統行業也開始面臨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問題。今年兩會期間,上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虹提交了《關于加強數字生態環境下汽車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建議》,建議加強數據隱私保護,智能網聯汽車企業對于可能存在的隱私風險具有告知義務,并且在收集、使用、轉移、刪除數據時給予用戶自由選擇權。
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護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進步與大眾消費升級出現的去雇主化、平臺化的就業形式越來越普及,如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線上教育培訓老師、電競玩家等,成為我國新增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爸С中戮蜆I形態發展”已經連續五年進入政府工作報告。
由于新就業形態與傳統勞動法律體系以及企業傳統管理模式的不適應,近年來,新就業形態中出現了一些勞動爭議和損害勞動者權益的事件。
今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加快推進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護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提交了關于壓實企業責任、保障“小哥”群體勞動權益的建議;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提出了加快推進新型平臺用工模式規范發展的建議;祈福集團副董事長孟麗紅建議完善快遞、外賣等配送人員行業規則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