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開通免密支付存風險?人大代表樊蕓:尊重用戶自主選擇權
隨著數字經濟發展,我國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迅速。從網上購物、掃碼支付、代付水電等日常支出,到預付儲值卡充值、小額消費貸等都離不開第三方支付,與消費者生活關系密切。
2021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聯副主席樊蕓注意到這一新興業態中,由于監管制度不完善帶來的挪用備付金、個人隱私泄露等問題,呼吁規范第三方支付行業,保護消費者權益,防范金融風險。
在建議中,她提出應明確規定不得以默認授權方式引導消費者同意開通免密支付。
第三方支付,是指通過與銀聯或網聯對接,促成交易的網絡支付模式。實際使用中,第三方支付還開發了免密、刷臉支付等不同應用場景,消費者往往只需一個按鈕就能完成支付。
樊蕓觀察到,這些快捷支付方式普遍存在“避不開、防不住、解約難、限額高、風險大”等問題。
具體而言,平臺總是優先推薦或默認開通快捷支付。如若不想使用,則要不斷跳過彈出來的推薦窗口。這些窗口上,“開通業務”按鈕和“付款”按鈕非常相像,一次“手滑”就能直接開通。還有的平臺,只要掃碼就能開通,為消費者帶來風險。
所謂限額高,是指部分機構不告知消費者免密支付限額。一旦手機被盜刷,極有可能受損加重。
盜刷風險,也存在于刷臉支付中。由于部分面部識別技術尚不完善,不法分子利用某些技術就可以繞過手機系統,盜取財產。還有來自家人、熟人的盜刷,比如未成年人通過父母手機給游戲充值巨款。
據此,樊蕓建議完善免密支付確認及披露要求,明確規定不得以默認授權方式引導消費者同意,制止頻繁提示開通、二維碼掃碼直接開通等行為。開通的免密支付,應當限定金額為小額免密。
如果出現資金盜刷的情況,樊蕓建議第三方平臺先行墊付,再向平臺商家追償,營造安全可靠的支付環境。
此外,部分支付平臺對小程序執行“先上線、后審核、審核違規封?!钡牧鞒?。一旦活動被支付平臺認定為違規被封停后,消費者支付的前期費用將無法退回。同樣流程下,如果商戶“跑路”,消費者充值到儲值卡中的錢也無法退回,甚至形成多種詐騙模式。
當消費者向支付平臺投訴時,卻被告知只有商戶操作才能退款。違規的是商戶,平臺做裁判,消費者只能被動承受資金損失。
因此,樊蕓建議壓實平臺對預付款小程序的審核責任及風險披露責任,明確所承擔的法律責任。平臺應在活動上線前進行審核,清晰告知消費者資金的流向、程序封停的風險,方便消費者做出理性決策。
數據泄露也是第三方支付平臺監管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風險。樊蕓在建議中寫道,平臺客戶信息泄露問題屢屢發生,有的是平臺自身安全能力薄弱,有的是“內鬼”盜取數據參與到信息販賣產業鏈中。
樊蕓提出,進一步加強《網絡安全法》和《電子商務法》執法檢查,明確網絡支付機構泄露個人信息的責任。禁止平臺將用戶信息泄露給催收機構,或未經允許讀取通訊錄等敏感信息。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