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半導體行業協會成立工作組 著眼技術和貿易限制問題
在全球芯片短缺的背景下,中、美兩大芯片制造國及消費國將有合作轉機。由雙方具有權威地位的行業協會主導,新成立的“中美半導體產業技術和貿易限制工作組”將一年舉行兩次會議,直指行業最關切的技術和貿易限制問題。
合作消息于今天中國股市早盤尾段發出,市場反應積極。在香港、上海兩地上市的中芯國際(981.HK)(688981.SH),港股一度急彈約12%,滬股一度升約7%。港股中,華虹半導體(1347.HK)一度升約13%,上海復旦微電子(1385.HK)一度升約14%。滬深股市上,卓勝微(300782.SZ)、兆易創新(603986.SH)、長電科技(600584.SH)、韋爾股份(603501.SH)等均受到不同程度追捧,收市升幅介于1.57%至4.64%。
權威協會牽頭合作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于北京時間3月11日上午11時左右公告稱:“中、美兩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經過多輪討論磋商,今天宣布共同成立'中美半導體產業技術和貿易限制工作組',將為中美兩國半導體產業建立一個及時溝通的信息共享機制,交流有關出口管制、供應鏈安全、加密等技術和貿易限制等方面的政策?!?/p>
根據雙方協會官網資料,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成立于1990年,有774名會員。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成立于1977年,該協會會員分為憲章會員(charter member),包含美國超微半導體、博通、IBM、英特爾、英偉達、高通等公司;國際會員包括英國芯片IP設計公司ARM、臺灣臺積電及聯發科、韓國三星及SK海力士等;公司會員則包括荷蘭阿斯麥、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等。
根據公告,雙方協會將各自委派10家半導體會員公司參加工作組,計劃每年召開兩次會議。會議內容上,將“分享兩國在技術和貿易限制政策方面的最新進展。根據雙方共同關注的領域,工作組將探討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并確定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內容?!惫娣Q,這個工作組成立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工作組加強溝通交流,促進更深層次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工作組將遵循公平競爭、知識產權保護和全球貿易規則,通過對話與合作解決中美兩國半導體產業的關切,為建立穩健、有彈性的全球半導體價值鏈共同做出努力?!?/p>
行業分析師付亮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半導體主要的市場主體供需矛盾突出、政策環境敏感,而兩國的行業協會選擇合作,反映雙方希望達成一些共識、促進行業發展。他又指出,兩國協會工作組計劃每年兩次會議,說明并非以解決當前緊急問題為目的,而是放眼長遠未來?! ?/p>
國產替代化趨勢明顯
自去年年底以來,全球半導體行業“供應短缺”問題爆發,產品漲價、市場斷貨消息層出不窮,終端消費的電子產品、汽車甚至不得不產能受限,影響普通消費者。不過與此同時,中國的芯片國產替代化進程也在加速。
以晶圓廠為例,國內晶圓廠商擴產趨勢明顯。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發出的《300mm Fab Outlook to 2024》報告,中國大陸預計到2024年底將新建8座300mm晶圓廠,并將300mm晶圓廠的產能市場份額大幅提升至20%(2015年為8%),產能達到每月150萬片。
2月26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介紹,中國已經是全球規模最大、增速最快的集成電路市場。在去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制定出臺了包括財稅、投融資、研發、進出口、人才、知識產權、市場應用、國際合作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3月1日,工信部總工程師田玉龍介紹,“十三五”期間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總體成績是非常驕人的,產業規模不斷增長。據測算,2020年中國集成電路銷售收入達8848億元,平均增長率達20%,為同期全球集成電路產業增速的3倍。技術創新上也不斷取得突破,制造工藝、封裝技術、關鍵設備材料都有明顯大幅提升。企業實力穩定提高,在設計、制造、封測等產業鏈上涌現出一批新的龍頭企業。
田玉龍指出,我國高度重視芯片產業、集成電路產業,發布了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全面優化完善高質量發展芯片和集成電路產業的有關環境政策:一是將加大企業減稅力度,對集成電路企業自獲利年度開始減免企業所得稅,對企業發展給予了很大推動力;二是在基礎方面進一步加強提升,芯片的材料、工藝、設備,涉及較長產業鏈,只有把基礎打扎實了,才能不斷創新和發展。
另外,田玉龍又指出,集成電路產業需要很好的生態環境,搭建平臺、優化生態是非常關鍵的。芯片產業發展靠應用引導,汽車、工業、醫療、教育,特別是疫情以來線上經濟、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芯片產業發展提供了非常廣闊的市場。芯片產業發展還依賴于人才,所以在人才儲備、人才培養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芯片產業是一個全球性產業鏈,要加大合作。
田玉龍表示,芯片產業發展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需在全球范圍內加強合作,共同打造芯片產業鏈,使它更加健康可持續發展,不僅為中國的信息化社會發展提供支撐,也為全球信息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網絡編輯:汪亞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