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碳中和發展機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孫孝文

中國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有挑戰,但更有機遇。實現“雙碳”目標,要在思想認知、戰略規劃、技術創新、政策安排等方面進行統籌謀劃。

2020年922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下簡稱“30·60目標”),全球為之振奮。此后,習近平總書記相繼在六次對外重要會議上密集表達“30·60目標”的相關論述。此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之一。

應對氣候變化關乎人類生存和發展,實現“30·60目標”既有挑戰但更有機遇,走零碳轉型之路既要有雄心,更要有行動。

“碳達峰、碳中和”既關乎生存,更關乎發展

“碳達峰、碳中和”是人類應對全球氣候災難的自我救贖。

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睂嶋H上,每年因氣候變化而造成大量的死亡。自然界的報復正頻繁發生且愈發猛烈:圖盧瓦、基里巴斯等島嶼國家即將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沒,非洲持續干旱和蝗災造成數十萬公頃耕地顆粒無收,澳大利亞、美國頻發山火導致數以萬計的民眾流離失所,美國得州寒潮讓超1460萬人斷水、270萬戶斷電……因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讓全球約6億人面臨著淪為“氣候難民”的危險。若碳排放增速不受控制,到2060年,氣候變化將像新冠肺炎一樣致命,而到2100年,其致命性可達新冠肺炎的五倍。面對嚴峻的生存危機,任何人不可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零碳轉型已刻不容緩。

另一方面,“碳達峰、碳中和”也是破解后疫情時代發展瓶頸的重大機遇。

全球正處于發展方式轉型的十字路口,2020年突發的新冠疫情促使世界經濟進一步衰退,經濟下滑、就業低迷、貧富分化正誘發社會撕裂,自工業革命以來的高碳生產方式已無力推動經濟恢復常態、持續增長。當前,通過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經濟復蘇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歐盟及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國家已相繼提出碳中和目標,美國總統拜登上任首日即簽署重返《巴黎協定》的行政令。各國的“綠色新政”正推動一場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脫鉤的產業變革,從化石能源轉向可再生能源的能源革命即將拉動全球新一輪經濟增長,新技術所帶來的新動能將化解傳統發展模式導致的全球危機。

對我國而言,“碳達峰、碳中和”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應有之義。

黨的十九大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作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國,中國理應承擔起大國責任,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此外,我國外部受全球經濟衰退和貿易環境惡化影響,內部受人口老齡化、債務杠桿、環境污染、結構失衡等要素制約,固定資產投資效果系數正逐年下降,而氣候治理的過程也是構建新經濟體系的過程,通過能源體系、技術體系、治理體系的調整讓中國從產業發展的跟跑者轉變為并行者、領跑者,從而解決自身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碳達峰、碳中和”既有挑戰,更有機遇

目前全球主要經濟體已經開始對碳排放定價,以歐盟為例,其碳排放成本已經達到30歐元/噸二氧化碳,預測到2030年將達60-90歐元。歐盟即將出臺碳邊境調節機制,對進口產品征收碳差價稅,美國、英國也正在醞釀類似機制。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工業體系建立在高強度的碳排放之上,即將面臨碳關稅壁壘,“中國制造”若不實現零碳轉型,貿易出口將為此付出巨大成本并失去競爭力,若積極應對、主動作為,將爆發出巨大的發展機遇。

首先,有利于挖掘產業發展新機遇。碳中和發展戰略將創造出新的商業機會,刺激技術再創新。曾在集成電路領域上演的“摩爾定律”正在新能源產業重現,我國在這一朝陽產業中已迸發出強有力的國際競爭力,太陽能、風電、儲能所需組件因“中國制造”其成本呈現指數級下降趨勢,新興市場蓄勢待發。同時,能源安全威脅、生態環境破壞、開采運輸成本上升等問題正使化石能源逐漸失去市場競爭力。當前,全球37個國家的1000多個機構投資者正逐步從化石燃料行業撤出8萬億美元,轉投入零碳相關行業中。

其次,有利于拓展科技創新新空間。碳中和發展是一場能源革命、產業變革,其中涉及新能源技術、綠色生產技術、綠色建筑、智能電網、智慧交通等一系列戰略型新興產業的創新發展。根據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測算,2030年碳達峰目標實現時,全社會預計將向零碳產業投資8.5萬億元,其中將有大量資金用于科技創新研發;而這些投資預計將拉動14萬億產值、創造10.9萬億GDP,為零碳產業進一步發展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和潛能。

第三,有利于創造人民優質新生活。零碳產業的興起每年將為我國新增工作崗位數百萬,并協助工農業擺脫對傳統能源過度依賴,從而增加老百姓的工作收入、降低老百姓的能源支出。同時新能源的分布式特性,一方面將重構城市空間單元,解決目前由于集中式供能所導致的大量人口集聚、土地利用效率低、交通擁堵、垃圾圍城、空氣污染、配套落后等諸多問題,讓老百姓出行更便利、居住更舒適;另一方面分布在用戶端的靈活能源設施將成為全國大電網的有效補充,有效規避大停電所帶來的巨大安全隱患。

第四,有利于提升國際競爭新優勢。我國油氣資源匱乏,截至2019年我國對海外石油的依賴度已高達72%,導致國際能源市場波動對國內產品產生巨大影響。而與同緯度國家相比,我國擁有優于他國的良好自然資源,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具備發展新能源的基礎條件。通過實施碳中和發展,降低生產活動中的化石燃料密集度,可有效提升我國的能源安全,提升中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碳達峰、碳中和”既要立目標,更要有方法

一、把握好“碳達峰、碳中和”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是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影響深遠、意義重大。決策者一定要辯證、系統地認識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準確把握好相關政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不是不發展,而是高質量發展。實施碳達峰、碳中和戰略不是給發展設置“天花板”,而是通過思路提檔、產品創新、技術升級帶動更大投資、更多就業,從轉型和升級的角度,促使“減碳”任務的完成和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實現。

不是一刀切,但要敢于切一刀。實施“碳達峰、碳中和”戰略不是以犧牲經濟為代價的一刀切,實施過程中必然會經歷傳統產業轉型的陣痛,以及新興產業成本由高向低的發展過程。需要以行業為主推進碳達峰,主動摒棄高碳的生產方式;以區域為主推進碳中和,統籌布局區域內的產業、基建以及科研力量,協調多能互補、物質綜合利用的新方式,實現生產方式的變革、生活方式的轉變。

既要有雄心,更要有行動。中國還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能源需求持續攀高,30年實現達峰到中和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所以各地政府需樹立盡早達峰的雄心,為碳中和爭取時間、空間。同時,碳達峰、碳中和不是某個地區、某個部門的事情,需要全社會的統一步調、統一行動,明確好路徑、研究好政策、強化技術創新,為碳達峰、碳中和鋪設道路。

二、擘畫好“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規劃

一是要建立碳排放數據體系。摸清全社會碳排放家底是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落地的基礎。建立健全碳排放數據監測、報告及核查體系,獲取詳實、準確的數據,充分調研各區域、各領域的排放歷史及現狀,才能科學預測排放趨勢,精準施策。

二是要設計迭代漸進方案。地方政府應尊重行業發展規律,應結合區域產業布局、資源稟賦、經濟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地明確達峰時間、制定實施路徑方案;具體實施過程中,需根據科學技術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市場消費變化進行政策包的持續更迭,充分考慮政策迭代、規則轉換、技術開發的窗口期,從而確保在經濟增長的同時順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

三是要形成清單化行動計劃。圍繞階段目標,研究形成政策清單、技術清單、項目工程清單、試點示范清單、指標體系清單、法律法規清單等六個清單,加快布局一批碳中和領域的重點實驗室,推動技術創新。設立一批示范工程,推動碳中和由點及面的發展。

三、布局好“碳達峰、碳中和”的技術創新

需要大量技術創新,全社會合理作為。在能源領域,加大對可再生能源、高壓智能電網、儲能等技術的研究和突破。在工業領域,加大提升工業電氣化改造、燃料替代、新材料研發的力度。在交通領域,加快建設充電樁、加氫站、智能道路等,促進交通運輸網絡的共享化、自動化。在建筑領域,建設被動式建筑、虛擬電廠,對新建、改造建筑物進行能效提升、新能源替代、碳排放監控等。在農業領域,推廣綠色生態農業,利用農業空間進行新能源開發。在互聯網領域,加大對數據中心可再生能源替代的投資、降低電子產品制造過程中的碳排放。

四、制定好“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圖景

一是建立“脫碳”管理制度。產業層面,各行業根據“脫碳”要求研究制定行業準入的標準和導則;區域層面,在城市新建和改造過程中進行建筑、交通等零碳配套基建的重構,并依托“網格化”推動全社會生活方式轉變、減少碳足跡。

二是推進“碳定價”機制。強有力的價格信號可以刺激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從而鼓勵技術創新和建設投資,加快經濟主體向零碳轉型。為盡快完成對“碳”的價格發現,各地需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并根據自身地域特點形成碳交易、碳稅、碳普惠等創新機制。

三是營造氣候友好型營商環境。在項目審批、綠色金融、財稅政策、土地使用、公共資源交易等方面進行配套建設,并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設立碳中和產業發展基金,制定氣候投資負面清單,建立氣候項目儲備庫,打造一批碳中和示范項目,撬動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碳中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市場化運作模式。

四是建設“碳中和”人才體系。加強對黨政機關、各級領導的相關培訓,促使相關產業對零碳報以開放、合作的態度;鼓勵全社會高等院校增設碳中和學科,增加對綠色轉型領域的研發投入,加強各領域、各行業人才的職業培訓和技術指導。

五是加強國內外合作。積極引進優質的碳中和技術、企業及人才,筑巢引鳳,帶動產業鏈繁榮發展。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