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雙雪濤的新春
好看的故事似乎為許多寫作者所擅,某種意義上這該是小說之所以為小說的前提和根本。不過如果缺乏文筆和結構的有質地推送,好故事也很容易被糟踐,這也是更多小說讀來乏味的一個死穴。
責任編輯:劉小磊
電影《刺殺小說家》中,雙雪濤以原著作者的身份,客串肉鋪屠夫。
電影《刺殺小說家》春節檔票房破5億。與此呼應,《收獲》雜志今年首期刊出中篇新作《刺客愛人》。聲譽日隆的雙雪濤又迎來了新的春天。
新作依然有他之前作品里時常出現的元素,被表述為S市的沈陽,有野湖有鐵軌的鐵西區艷粉街是不會忽略的取景地,北京則是一眾人物交集乃至走向結局的轉場地。這兩地正是他當年的生長地和如今返回的祖籍。這樣的格局設置,自不妨成為一種對東北今昔的傷逝,也可以有場景固定帶來的閱讀慣性。當然,作為元素,依然有見血的命案。
個人以為,好的文學作品尤其是敘事性主導的小說,起碼應該具有:流暢講究的文筆,有質地的結構,好看的故事。
就個人的閱讀體驗,雙雪濤的小說,正是如此。他的文筆未必是華麗的——也許他意不在此,但流暢是毫無問題的,即便寫殺人也不動聲色平流而過,不激起浪花,絕不瑣碎,也不炫技,而這種流暢并非尋常意義所指的簡潔,其中可以看出他很在意的修辭講究。
值得留意的是,他筆下人物往往有年齡乃至身高甚至體重的明確陳述,頗有刑事案底的味道,又仿佛舊小說俗文藝里人物出場時的交代,這自然不妨理解為某種文學手段的延續,但我更愿意看作是人物設置諸元素的精準,應該不是慣常意義的白描。
雙雪濤一向有文風冷峻敘事從容的評價。與當下大多數小說的取法不同,他著意節制自己流露筆下人物傾向性的感情色彩,而享受相對純粹的旁觀他者敘述,從而為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汪亞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