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款志愿者”的“配捐”疑云

公益配捐針對整個項目,不針對任何個體的需要救助的患者,也就不存在所謂“患兒家屬多捐錢,就能得到更多配捐資金”的情況。

“籌款志愿者”之所以出現,是慈善組織與求助人之間,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對稱。這些收取籌款回報的人并不是志愿者,也不得自稱為“志愿者”。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1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張玥晗

2017年3月29日,一位年輕爸爸在安徽合肥的一家醫院照顧患有白血病的兒子,此前,他曾裝扮卡通人物向公眾求助籌款。 (IC photo/圖)

對一些身處困境的大病患兒家庭來說,每一筆通過網絡籌款籌到的資金,都像落水之人想要抓住的依靠,但一場充滿誘惑的“公益配捐”,卻讓多個家庭陷入更深的困境。

2020年3月,大病患兒家長覃良玉遇到了一位“籌款志愿者”,該“志愿者”向多個家庭介紹,自己手里掌握一些公益基金會“配2萬得3萬”“配2萬得4萬”的項目,只要家長們通過她往這些項目里“捐錢”,能在45天內“配捐”相應比例的資金。

但覃良玉“捐錢”后,不僅沒有收到許諾的資金,“志愿者”還多次推脫、拒不返還患者家屬的“捐款”。家屬們向“志愿者”推薦的基金會咨詢,得到“基金會配捐項目并不存在”“(基金會)與‘志愿者’并無關系”的回復。

家長們意識到自己可能遭遇了騙局,2020年10月起,多位家長先后在“志愿者”所在地和自己的居住地向公安機關報案求助。

2017年,曾有百余白血病患者家庭遭遇類似的“公益配捐”騙局,沒有拿到承諾的善款,本金也血本無歸,受騙金額達一千多萬。所謂的“公益配捐”到底是怎么回事?這些籌款志愿者究竟在助人還是在騙人?大病患兒家長們為何會一再落入此類困境?

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福利與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健認為,這些個人求助案例中的“籌款志愿者”不是真正的志愿者,更像是外國慈善救濟中常見的“專業籌款人”,因為現行制度對“籌款”方面還存在空白,給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鉆了空子。

“借錢也要去做”

2015年,年僅3歲的覃冬被診斷罹患“急性B型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情于2017年、2019年兩次復發。

父母離異后,覃冬一直由姑媽覃良玉照顧,父親覃良寶是村醫,平時家庭支出全靠他承擔。覃良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五年多來,家在廣西農村的覃家為了給孩子治病,前后花費一百三十多萬元,光是借債就高達五六十萬元。

在這種情況下,尋求慈善機構和網絡個人求助平臺的援助,成為他們困頓之中的喘息。

2020年3月,覃良玉通過河北陸道培醫院的病友介紹,與“寫新聞的志愿者老師”王亞男結識。在此之前,覃良玉沒有做過“公益配捐”,也不清楚“配捐”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河北陸道培醫院、首都兒研所、北京博仁醫院等大病患兒較為集中的場所,患者家屬們常常會相互分享各種網絡籌款的經驗和資源。

一些患者家屬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醫院,常有一些“志愿者”前來幫忙籌款,協助患者家屬整理、提交相關資料?;I款平臺包括水滴籌、輕松籌等商業平臺,組織方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阿柴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