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龍井與陽澄湖大閘蟹:
原產地保護的官方認證突出了產區的地理屬性,卻也讓消費者產生了偏重產地、忽視工藝的錯覺。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1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圖文無關)梅家塢村村民采摘西湖龍井茶新葉。
春節過后,新茶上市可能是各地茶友們最期待的事之一了。但是,隨之而來的煩惱就是真假莫辨的困擾。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龍井茶了。
早在2001年,國家質檢總局就正式批準“龍井茶”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即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浙江省、杭州市也都對龍井茶做出了規定?!肮俜秸J證”層層加碼,龍井茶的分類、管理、認證非常復雜。以最負盛名、也是產量最低的西湖龍井為例,產品防偽系統就有三種標識組成,分別是:由杭州市西湖龍井茶管理協會印制的茶農標和證明標,以及由質監部門核發的地理標志標。
根據規定,茶農標對應著茶農的身份。茶農可以將自己的茶葉貼上茶農標直接賣給消費者。如果是賣給茶企,就要把相應數量的茶農標交給買家。茶企再拿著這些茶農標去質監部門換取同等數額的防偽標。這套復雜嚴謹的管理流程是否能讓全國茶友喝個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