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社交、專業化——14萬中國“鳥人”圖鑒

作為一個戶外集體活動,觀鳥“讓人獨處同時,也不感到孤獨”,既適合社恐,也適合交友甚至相親。

鳥的家在天地間?!疤斓亻g是什么概念?無論什么溫度、風雨多大,對于它來說都是家。它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它的本事,遠比你想象的大得多。風來了、雨來了,它沒地方躲也沒地方藏,不管零下幾度、零上幾度,它都得在那個環境里?!?br />
(本文首發于2021年3月1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汪韜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中國最常見的鳥是人人皆知的麻雀,但當第二常見的鳥停駐窗前,大多數人只會叫它一聲“野鴿子”。

愛觀鳥的人自稱“鳥人”,“在中國,如果認識10種鳥,就可以算作一個‘鳥人’?!敝袊^鳥組織聯合行動平臺(朱雀會)聯合創始人韋銘提出了一個“小目標”。

這個門檻并不低。根據《中國鳥類觀察年報2020》(以下簡稱年報),中國共有1456種鳥,81種常見鳥。因頸間有珠鏈般的繁復花紋,第二常見的“野鴿子”學名珠頸斑鳩;排名第三第四的是白鹡鸰(jí líng)、白頭鵯(bēi),對許多人來說名字都讀不出。

珠頸斑鳩,頸間有珠鏈般的繁復花紋,雖然是全國第二常見的鳥,但大多數人只會叫它一聲“野鴿子”。 (視覺中國/圖)

上述年報由朱雀會聯合國內五十余家觀鳥組織共同發布,并得到北京鏡朗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昆明周行科技公司的技術支持。這份第一次由民間觀鳥記錄累計而成的年報背后,是130家登記在冊的觀鳥機構、至少14萬觀鳥人和100萬條觀鳥數據。中國鳥類豐富,但一萬個人中有一個“鳥人”,比例還遠遠不夠。

其實,鳥兒并沒有那么神秘和遙遠。除了橫斷山、云南和藏東南等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鳥類熱點區域幾乎遍布每個城市周邊。每一塊看似貧乏的荒地、灘涂都可能是鳥兒覓食和休憩繁衍的寶地,但由于數據缺乏,這些棲息地的規劃、環評數據中并沒有鳥的蹤影。

中國觀鳥人群正呈現年輕化、新人多、學歷高、具有國際視野等特點。他們有的是研究鳥類的專業學者,更多的是活躍在各地觀鳥協會、高校社團中的業余愛好者。專業“鳥人”們希望,能有更多“鳥人”積累數據,填補保護的空白。

既適合社恐也適合交友

14萬“鳥人”是誰?

2021年3月6日,驟雨,狂風。一個對早起不友好、更不適合晨練的周六。上海世博公園的游客驛站里,拿著本子和筆的高中生,牽著小孩的年輕父母,抓著包子、黑眼圈深重的女孩……彼此相顧無言,卻又互相打量:身著灰黑色衣服,掛著望遠鏡,手握觀鳥手冊——像找到暗號一樣,他們同時問出了一句話:“是……看鳥的?”

2021年3月,上海世博公園的野鳥會觀鳥活動。 (馮雅雯/圖)

扛著長槍短炮、公園中常見的大叔大爺,并不是觀鳥人全貌,中國觀鳥正日益年輕化,成為新的社交方式。

觀鳥有一種玩游戲的“上癮感”。17歲的高中生馬思成發現,觀鳥好像在真實世界玩收集游戲“精靈寶可夢”:飛鳥和游戲中的精靈一樣,都需悉心搜尋才能被發現。與在動物園或者自然博物館的相遇不一樣,那是“真正的我和這個世界進行的直接溝通”,面對同屬于自然的人類,鳥兒也會漸漸建立起警覺卻不飛走的信任。

觀鳥著迷之處還在于“不確定性”。和未曾預料的鳥不期而遇是驚喜,也是下次再出發的動力?!懊看味疾灰粯?,可能是鳥的種類不同,也可能同一種鳥展現了不同的行為?!?7歲的葉龔劼是這次觀鳥活動的領隊,他的志愿服務從大學持續到了現在,他曾在連云港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