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遺孤:哪邊是故土,戰后漂泊數十年
“遺孤們大多選擇回到日本,他們想把一生的痛苦、漂泊,沒有得到的或者已經失去的愛,寄托在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國度,渴望在這里開啟美好生活的新篇章。但是很快發現,這是一場幻夢”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哈爾濱
責任編輯:黃劍
76歲的孫玉琴常坐在客廳的沙發上,聽著鐘表“咔吧咔吧”的走動聲,一坐就是一下午。她向來客一遍又一遍地講述有關她出生的故事,但近兩年,大約是上了年紀,細節漸漸模糊。
伴隨著記憶老去的,還有孫玉琴腿上的那道疤。如今,在爬滿褶皺的皮膚上,要經過仔細辨認才能找到那道白色的傷痕。
孫玉琴是一名日本遺孤。76年前,親生父母生下她10天后,用小刀在她腿上劃了個記號,把她托付給了一戶東北人家。幾天后,他們便死在了松花江畔的山腳下。
▲ 孫玉琴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后,蘇聯紅軍乘勝追擊,成千上萬遺留在東北地區的日本人開啟了一場大逃亡。一路上,有人病死餓死,也有自相殘殺或集體自殺在荒郊曠野的。像孫玉琴一樣幸運活下來并被中國人撫養長大的“日本遺孤”,據《日本遺孤調查研究》統計,這個群體人數在4000以上,其中90%以上集中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
他們是在戰爭中被拋棄的孤兒,是時代悲劇里“敵人的孩子”。因為養父母之恩,他們對中國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感。在中國度過了漫長的40年甚至更久之后,多數遺孤輾轉半生,最終回到日本。
但在日本,他們很快發現自己依舊處在社會邊緣,難以融入。他們被日本人當成中國人,就像當初在中國被嘲笑為“日本鬼子”一樣。他們雖然有兩個家鄉,但好像哪邊都不是真正的故土,始終如同一條在海上漂泊的船。
▲ 電影《又見奈良》劇照,陳惠明(右)在遺孤二代小澤(左)和日本退休警察一雄的幫助下開啟尋人之旅
3月19日,鵬飛導演、賈樟柯監制的電影《又見奈良》上映,借助影像再一次向人們呈現這段歷史。
逃亡、自殺
后來,人們回憶起日本戰敗投降后難民逃亡的日子,總會提起那場連續下了10天的陰雨。
5歲的芝田桂子跟著父母、哥哥及兩歲的弟弟和一群日本人開始了逃難之路,雨沒日沒夜地下。母親準備的飯團吃光了,他們就挖土豆、野菜吃。
起初還能聽到人群中絕望的哭聲,隨著饑餓寒冷和混雜在空氣中的血腥味籠罩過來,人們已經開始變得麻木而呆滯?!耙驗榕掠錾咸K聯兵,我們白天不敢動,只有在晚上才能走?!敝ヌ锕鹱酉虮究浾呋貞?,他們不敢走大路,只能穿過樹林翻山越嶺。
“在城外苞米地里,我媽媽走的時候,就不要兩歲的弟弟了?!敝ヌ锕鹱忧宄赜浀?,土匪殺死她的母親后,她和哥哥分別被兩戶東北人家收養。
芝田桂子所在的隊伍,是日本逃亡移民中的一支。戰后,遍布在我國東北各個角落的日本移民,紛紛長途跋涉,向哈爾濱等大城市的火車站或者沿海地帶聚集,尋找機會回日本。
1936年,日本政府制定“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為了全面占領東北,不僅派出了軍隊,還在本土招募了大量普通農民組成“開拓團”,讓他們拖家帶口,漂洋過海,移民到中國。
▲ 日本侵華時期的“開拓團”招募海報 圖/受訪者提供
日本戰敗之后,“開拓團”成員紛紛想辦法回到日本。因為45歲以下男性多數被征兵,逃亡的隊伍里大多為老幼婦孺。為了防止孩子的哭聲被蘇聯兵發現,很多嬰兒被刺死或丟棄,集體自殺事件時有發生。
據《滿洲開拓史》記載,死亡人數超過20人以上的“開拓團”團民集體自殺事件,就有近百起。而據《偽滿洲國史》記載,在戰后的1945-1949年間,日本人共死亡176000人,其中,“開拓團”團民死亡人數近8萬。
▲ 自殺遺孤的友人所寫的悼文
“奶奶竟然親歷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